美文网首页
第三十二周 时间买卖—卖时间不如买时间

第三十二周 时间买卖—卖时间不如买时间

作者: 徐晗卿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18:10 被阅读0次

    文章要点

    一、最初的时候,我们只能单份出售自己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找工作真的很难啊,尤其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不对?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升级个人商业模式的方式,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提高我们的单位时间售价。有些人选择读完研究生之后再去找工作,基本理由是一样的,因为虽然不是绝对,可普遍来看,拿着研究生文凭去找工作,就是比拿着本科文凭去找工作“单位时间售价”更高呢!

    在这个阶段里,很多人做出了最终会被证明为“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于是,开始不由自主地采用两个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磨洋工 喊高价 收 8 个小时的钱,但只干 2 个小时的活,那就等于把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抬高了 4 倍。跳个槽,利用信息不对称(反正新老板没办法 100% 了解自己过往的成绩),获得更高的薪水,跳上三五次,薪水翻番的情况其实也非常常见„„ 然而,长期来看,这其实是不明智的,结果也是很明确的:你什么时候见过谁通过磨洋工或者频繁跳槽获得财富自由的

        二、 无论是投资,还是打工,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你的时间价格,和你的时间价值,就很难重合的,因为我们在一个市场上,在一个信息必然时不时不对称的市场上,所以,你拿到的薪水(别人对你所出售时间的出价),只不过是他们对你的时间价值的“估值”,有时候这个高一点,有时候那个高一点,绝大多数的时候,它们并不相等„„ 一味追求“高估值”,不说是否妥当吧,事实上是不合理,因为那是“在追求不可能的结果”。 那些时不时就因为“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而郁闷的人,其实应该动用元认知能力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过被高估的时候呢?” —— 事实上,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肯定有过,还不止一次„„ 若是能想到这里,就没有什么可难过可郁闷可冲动的了,因为已经弄明白了:时不时被高估,时不时被低估,这才是常态,价格和价值恰好重合是极小概率事件。再说,被高估的时候,默默接受,被低估的时候跳脚大闹,这也不是一个头脑正常的人该做的事情,对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鼓励大家去学习概率统计,因为它是帮助我们克服这种情绪波动的有效工具。 “得到”和“失去”同样会引发人们的情感波动,但后者的浮动明显大于前者。 如果有监测人们情绪的仪器,你就会发现得到一笔巨款的喜悦可能是100分,而失去一笔巨款的失落可能就不是-100分了,而是-120分,-150分甚至更多。 这是我们的天性,因为只有对于负面信息更敏感,我们才能活得“更安全”。 但有的时候这种天性会让我们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比如当你抛了50次硬币,全都是正面朝上,这个时候我们的天性会认为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大于50%。 而这个时候,只要你有一些概率的常识,就能够及时阻止自己这样的想法。 面对高估和低估其实也是一样的。有概率思维的人会知道,有低估的时候,自然也会有被高估的时候,于是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相应的结果了。 这机理虽然貌似“显而易见”,可你观察一下真实的世界就“震惊”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就好像从来就没有为对方着想的时候呢?!” 甚至,你会发现:“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穷尽一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完全‘一厢情愿’地活着呢?!” 还有个事实,可能很多人从来都没有认真想过: 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 —— 这是必然。

    三、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按单价出售时间”总体上必然是不划算的„„ 因为 “单位时间的市场售价” 无论如何都是有玻璃顶的,无法突破的玻璃顶 ——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谈不上被那个玻璃顶压着,因为他们甚至抬头根本看不见那个玻璃顶,因为他们所身处的地势太低。 不断成长的人,终将遇到那个玻璃顶,直至“不得不”、“必须”、“必然”要冲破那个玻璃顶,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努力,事实上都是为了那一刻在做准备。

    文章的理解

    一、我们常常容易注意显性的付出,却容易忽略隐性的成本。

    二、钱其实只是介质,价值是另一回事。

    三、花钱换时间或者花时间换钱。也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能力、需求、紧急度、心情等因素综合作出的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当下阶段是钱更重要还是时间更重要,两者本就可以互换,重要的是适时做出正确的交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十二周 时间买卖—卖时间不如买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qn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