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净化语用环境,为语言表情达意赋能——写在“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

净化语用环境,为语言表情达意赋能——写在“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4-01-04 18:45 被阅读0次

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咬文嚼字》杂志向全社会开设“语文大讲堂”,以“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语言文字知识,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广泛关注,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

2023年年终岁尾,《咬文嚼字》杂志社向社会发布了过去一年社会上在使用汉语言文字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时代风貌,表现对世界认知时出现的“语文差错”。简单梳理入选的“十大语文差错”新科,把汉语言文字音形义的内容基本上都含括进去,即有读音的错误,像“多巴胺”的“胺”的读音、“将进酒”的“将”的读音、“卡脖子”的“卡”的读音;有字义的错误,像“下军令”;也有字形的误用,像“账号”的“账”、“蹿红”的“蹿”;还有对事物认知描述的错误,像岳飞自称“鹏举”、“白堤”为白居易所修、称“支原体”为病毒、把宇宙飞船说成航天飞机、把土耳其误认为是阿拉伯国家。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用以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专属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尽管有些动物能够说简单的语言,但都是经过人的反复训练才具有的能力,它们不具备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使用语言文字能力。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人类在使用语言文字描写事物、表达情感时,让原本自然性的文字符号具有了社会性的属性。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言文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广泛。而随着效能的扩大,尤其在某些方面被人为肆意地放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意识或不具备最基本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导致语言使用场域出现了很多错误。这些错误的使用,不仅扰乱了语言使用的环境,也不自觉地对公众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产生误导。很显然,语言文字使用的错误频发是不利于净化语用环境,也不利于汉语言的发展。

从一年一度的“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新语”到“十大语文误差”,不管是从什么样的角度评选得出,但是借助大数据的处理,这些荣登榜单的词语,充分说明了它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从正向到反面,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在快节奏发展的时代,随着多元化发展的蔓延,各种新事物、新业态、新情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既为新词新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向公众提出新的挑战。不论是肢体语言,还是语言文字符号,它们都是为了准确地把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交际的对方,都是要准确地描述的对象描述出来。但是,现实的境况并不让人满意。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语用场域的混乱。由于无序、失序,这直接导致了用词造语错误的频发。

在多种媒体入侵公众生活的时代,不管是纸质的,还是音画的,由于追求速成与高效,这种人为的揠苗助长的“拔节”,极容易出现语言使用的不规范。这中间,短视频用词用语差错率最高;人是使用语言文字的主体,由于受制于语言使用者自身的因素,像对基本语言文字使用的要求不甚了了、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规范意识不强、随意人性以求新奇心理作祟等。有时候有些现象很神奇,像语言文字使用,一旦出现一些偏差错误,人们不是对其进行更改,遏制其蔓延,反而以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以讹传讹。俗话说:“谎言说三遍就变成了真理。”语用的一种错误,一旦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出去之后,它不会因为错误而慢慢失去活力,反而表现出强劲的传播势头。

语言文字是人类在漫长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符号、文明的载体。既然这样,作为语言文字的使用者,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敬畏之心善待我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这种敬畏不是以膜拜之思对待,而是要树立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重视了,使用时才不至于随意为之;加强自我的学习,提高语言文字使用的能力,掌握基本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律。除了语言的使用者以负责人的态度对待语言,从社会的层面看,全社会应该营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氛围,主要的职能机构要加大语用环境的监管,同时要加强规范用语的宣传。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净化语言使用的环境。

“语言是存在的家。”此中的“存在”不仅仅指向语言文字的本身,更指向语言文字使用的主体。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记录社会世情时,如果错误百出、混乱不堪,这种“存在”就会变质变味。基于此,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运用语言时以身作则,对出现的误读误用现象应及时加以纠偏纠错,这样语用错误才会减少,直至销声匿迹。

附“十大语文差错”:

一、“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

“多巴胺”本身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激素,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2023年,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了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广泛使用。“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为ān,其实正确读音是àn。“胺”是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常容易读错的还有“三聚氰胺”。

二、“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

近些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卡脖子”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卡脖子”的“卡”常被误读为kǎ,正确读音是qiǎ。“卡脖子”是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置对方于死地。这里的“卡”是动词,指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卡”读qiǎ时,还表示夹在中间不能活动(如“鱼刺卡住了”)、阻挡(如“卡住退路”)等义。读kǎ时,为音译用字,多用于外来词,如卡片、卡通、卡车、卡介苗等。

三、“账号”误为“帐号”

2023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生活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都将“账号”误为“帐号”。古汉语中,“帐”可通“账”。但是,2001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二字明确分工如下:“账”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如账本、报账、借账、还账;“帐”专表用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帐、帐篷。“账号”本指单位或个人跟银行建立经济关系后,银行在账上给该单位或个人所编的号码,与货币等有关;后由此义引申,指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或使用某些资源时使用的识别码。因此,表示用户识别码时,“账号”才是正确词形。

四、“蹿红”误为“窜红”

2023年,各大视频平台上多部爽剧爆红。媒体常称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红为“窜红”,其实应作“蹿红”。“蹿”读cuān,指快速向上或向前跳跃,如“身子向上一蹿”。“蹿红”指迅速走红,多用于演艺界、体育界等,如“蹿红歌坛”。而“窜”读cuàn,本义为藏匿。现常指乱跑、乱逃,多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如“抱头鼠窜”。还可表示改动文字,如“窜改”。

五、“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

2023年俄乌局势持续紧张。在相关报道中,常出现“军令状”一词,如“乌克兰总统下达军令状,敦促乌军加快反攻”。其中“下达军令状”有误。“军令”指军事命令;而“状”作为文体的一种,指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军令状”本是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后借指接受任务时所做的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可见,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应称“下军令”,而非“下军令状”。

六、误让岳飞自称“鹏举”

电影《满江红》于2023年年初上映,反响不俗。其中,岳飞亲笔留下遗言,开头是:“鹏举绝笔,以明心迹。”实际上,岳飞是不可能自称“鹏举”的。鹏举是岳飞的表字。“表字”是旧时成年人在本名以外另起的与本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别名,也说“字”。字通常是平辈或晚辈对某人的称呼,以表示尊重或亲近,用于他人称自己,不可自称。岳飞自称或署名,可以是“飞”或“岳飞”,但不会像电影设计的那样,自称“鹏举”,那是不符合传统称谓规范的。

七、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

2023年9月至10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杭州的各种人文胜景一时广受关注。不少文章和报道中称,白堤是白居易修建的。其实,白堤在白居易到杭州之前就已存在。白堤,旧称“白沙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颂其风光,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命名为白堤。可见,白堤并非白居易修建,而是因白居易得名。

八、“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相关报道中,有媒体将神舟十七号称为“航天飞机”。神舟十七号不是“航天飞机”,而是“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兼有航空和航天功能,是一种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间的部分重复使用运载器。它利用助推火箭垂直起飞,然后启动轨道飞行器进行轨道航行,可以滑翔降落返回地面。“宇宙飞船”简称“飞船”,是用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卫星轨道运行并能重返地面的航天器,有时特指载人航天器。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用于天地往返运输人员和物资的航天器,属于“宇宙飞船”。

九、误称“支原体”为病毒

2023年秋冬,支原体肺炎高发,其症状主要是发热和咳嗽。不少人因为支原体引起肺炎而称之为“支原体病毒”。其实,“支原体”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是微生物的一种,它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呈不规则球形或丝状,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体能引起动植物病害和人类疾病。病毒是比病菌更小的病原体,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中复制繁殖。很多病毒可以致病,如“新冠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十、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

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有媒体在相关报道中,误将土耳其归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有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般指国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阿拉伯民族以通用语为阿拉伯语而得名。土耳其绝大多数国民是土耳其人,以土耳其语为通用语。土耳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净化语用环境,为语言表情达意赋能——写在“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sb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