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理想。二十世纪村初的农村人认为“跳农门”应该成为年轻人的理想。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考大学也就成为当时年轻人“跳农门”的主流追求,跳过农门就吃上定量,不会挨饿了。
我追求理想的关键期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在读书地岁月里,起初自己真的很羡慕那时吃定销、定量的同学,他们真的没有挨饿迹象,因为他们在晚自习后有东西“三合炒”垫肚子。现在分析“三合炒”的成分,也就是熟豆油、白糖和炒面的混合物,但是那时代的农家,稍微富裕的家庭,那可是记忆中上年纪的老人的零食,孩子们除每年六月六才有接触炒面的机会,炒面里少放点白糖,开水一冲,满嘴香甜,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别人有得吃,自已在暖水壶里放上几把米,到茶炉房化几分钱冲上开水,晚上下自习的时候,倒出来的米粥,喝到肚子里,还真的感觉不错……
大学毕业后我远离家乡在黄海之滨小镇学校己执教近30个年头,温饱不再是一种担心,而是越来越把健康生活当作一种追求,过往的艰苦岁月既成回忆,也作教育后人内容之一。然而,当每次与学生谈及"跳农门"时的吃穿住行,愈发感觉内心晦涩,学生对过去二两馒头一碗稀饭加咸菜岁月的无法理解。是呀,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的衣食住行,随岁月迁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家庭轿车、楼房、健康饮食的追求,等等物质生活满足,沒有经历过的生活经历,也只能归之为说教。
时间就在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中前行,小镇人在不断收获中报怨,在抱怨中满足,人间烟火五颜六色,都饱含着拥有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流淌着浸有希望的汗水。"跳农门″
如今,教育环境随社会生产力解放发生悄然变化。尽管小镇也是市区序列,但收入高的家庭无不在城里买房,本就以产业工人群体为主的小镇人口,只剩下老龄化相当严重的居住状况,学生人数也少的可怜。教育还在延续着,理想教育仍是主旋律。
在打工能挣钱、多吃苦即可的年代,我们接纳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成绩好不好真不是真实生活中惟一的决定条件,成绩不好或文凭很低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小有成就的人很多很多,于是乎,成绩不再是部分家长的第一要求,他们会对现今社会的"跳农门″有新的佐证,大学生毕业后给以前小学还沒有毕业的同学打工、大学生一样找不到工作,等等,几乎在宣判读书无用,于是有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几近"听天收″,也不难理解如今教育之难了。
判断这种想法和做法为错误的依据很简单: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参加高考,他们都想上大学,最好上重点大学。但这些人就是无法接受,因为他们不知道山顶上风景更美!
尽管如此,我们还在不懈努力,也希望每个学生能尽可能实现自我价值,因为有价值读书不单是家庭的事,也是国富民强的需要,哪怕你进步一点点,它在证明你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记住,要用自已力量为自己奠定前行的基础。"倚人都是假,跌倒自己爬。″这些都是"跳农门″的时代内容继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