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我只好抽时间带她去市科技馆,也算是寓教于乐吧。市科技馆离我家有很长一段距离,步行是不可能的。剩下有两种方式,要么坐车,要么骑电驴。放暑假这么长时间,孩子没事儿就待在空调屋里,对健康肯定没有好处。于是,我决定骑电驴。这样,就可以让她的身体多晒晒阳光,既补钙又祛寒。
科技馆9点开门,我们9:30赶到。提前三天预约过进馆时间,这会儿进门就省事多了,只用打开预约生成的二维码码,扫码就可以进了。
尽管来过好几次了,孩子看见这些设备还是兴奋的。在孩子眼里,这些可以拓宽他们视野和思路的设备, 不过都是是新奇的玩具,至于中间的物理原理和现象,孩子并不愿意听我讲解,在她的眼里,更重视的是这些设备的趣味性。我本来想给她做一些科普讲解,看她实在没有耐性听,便不再勉强。这源于我从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几个幼儿家庭相约一起去山里玩。山里空气清新,青山绿水,到处都是孩子们难得一见的野景,刚开始他们一路欢呼雀跃,十分开心。后来,孩子们就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儿看着水中的小鱼亮闪闪地 在游来游去,就蹲下去身子仔细欣赏,妈妈也挨着孩子坐下来,看着看着就想起柳宗元那篇有名《小石潭记》,于是就想把其中写小鱼的经典段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絮絮叨叨地讲给孩子听,可孩子只听了一半儿,就起身跑开了。
孩子跑到一棵盛开的野花前,弯腰看蜜蜂采蜜,妈妈跟过来,又念起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刚想给孩子解释其中的意思,孩子看见一只蝴蝶飞过,就起身去追蝴蝶。这位算得上诗迷的母亲,稍一思索,就想起那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我相信这位母亲是一位诗词爱好者,对自然界的美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她之所以追在孩子的屁股后面,想把自己肚子里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但孩子显然对这些文字不感兴趣。虽然我们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些什么,但肯定有吸引她注意力的东西,也许只是好奇这些不常见的小生物的颜色和行为,原来是这样子的。她的目的就是探索这么简单,至于欣赏并赋予美的高度,现阶段还与她无关,即使有,也与成年人眼中的美不在一个层次。在孩子单纯的眼眸里看到的美,孩子也许不能用丰富的词汇描述出来,但对那种美的体验一定很独特,是我们成年人所不能理解的,就像我们留在往昔时光中的童年记忆,即使现在我们可以用文字描绘,也不能完全复原,时光对它造成许多损耗,我们所能记录下来的也只是零零碎碎的片段;况且,以我们现在的感觉去感知那时的心境,怎么可以同日而语?
即使同一个人,儿时的心理与经历诸多世事后的心理,投射于外界,睹物遣情早已天壤之别。
更何况,妈妈和孩子,本来就是有差异的俩个体。
我没听过这个故事之前,也像这个妈妈一样,总想见缝扎针地给孩子普及点什么。后来听到一位老师分享这个故事,联想到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的世界大部分时间还得孩子自行去探索,以获得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习惯与观点代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亦不能用古人的审美强行取代他们的意识——可以参考,可以欣赏,但得尊重孩子的独特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