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记事的时候,就听爷爷跟别人聊天,经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觉得很了不起。
后来爷爷年纪大了,生病了,行动不方便,经常在屋子里听收音机。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收音机里有很多曲艺节目,还有广播剧和小说连播。跟着爷爷听了几次收音机,也渐渐知道当时的侯宝林、马三立和马季这些著名的相声演员。
当时他们的相声节目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辛辣讽刺之中还寓教于乐,让听了之后回味无穷津津乐道。
我就特别喜欢给妹妹、同学们转述自己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节目和故事,次数多了也学会了起承转合和抖包袱。
后来上初中、高中,以至于当兵之后,很多时候都天然的成了活动的发起人、主持人和气氛组。
特别是在连队当兵的时候,除了训练和复习文化课之外,我最喜欢在连队图书室里泡着。当时比较流行的杂志就有《演讲与口才》,我会经常带着本子过去摘抄里面的段落,现在才知道那是金句。
再后来考上军校之后,有机会到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除了军史战史,我反复借阅的就是侯宝林先生的那一本《毛主席听我说相声》,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会背诵。特别是附录里面的几个绕口令,也是我练习普通话的基础工具。现在有些场合我还会张嘴就来“八百标兵奔北坡……”,当然那个时候还收集了很多歇后语俏皮话之类的东西,也算是在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上下过一点功夫。
再后来,年纪大一点了,也会上桌喝酒了,那祝酒词、劝人喝酒的套话也需要记住了。端着杯子站在那里,要把杯中酒敬出去,自己还要少喝酒,这种压力很容易变成学习的动力。别人敬酒的时候,祝酒的时候,咱都要留心听着想着,很多时候还要接着人家的话茬继续说下去,考验的就是现挂的能力了。
经历的场合多了,说的次数多了,那种分寸、边界,以及逻辑关系也就熟练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想要成为一个幽默的人,你只能多说多练,输出总是会倒逼输入的,在这里一样适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