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未央宫。
“吴楚退兵了吧?”
汉景帝刘启先生满怀希望地看着刚从前线返回的校尉邓先。
“陛下,吴楚兵锋正盛,岂能善罢甘休?”邓先顿了顿,“吴国蓄谋已久,非诛杀一人可以息兵……”
“为何?”景帝的潜台词是,我不是都应吴楚诸国的要求把晁错办了吗?还闹什么闹?
“吴楚发怒,事起削地,名以诛错,实非所图。”邓先沉静地回道。“《削藩策》,利在社稷,功在千秋,计画始行,忠臣受戮,诸藩相庆,天下噤口,不敢言事;臣以为,诚不可取!”
景帝沉默良久。竟回想起当太子时年轻气盛,一时激愤,用棋盘砸死吴前太子贤的往事来。一不小心,种下祸根。景帝有些怨恨,为何当时没有人上前拦住寡人呢?转念又一想,刘贤死不死,刘濞要反还是照样反;就像杀不杀晁错,吴楚都不会退军一样。刘贤若在,刘濞岂不更气焰嚣张?砸死就砸死吧,现在看来未必是坏事儿。只是,晁先生,唉,寡人也只能借你的身家性命来使吴楚失去反叛的旗号,你也算是为国尽忠了。
“唉……”,景帝深深地叹息了一声,“邓爱卿所言极是,寡人有悔,奈之若何?”
邓先一席恳切之辞,劝说景帝放弃幻想,准备战争。
景帝心里明的镜子一般,立马作如梦初醒状,“寡人被吴楚蒙蔽,以致若此……,邓先老诚谋国,雅量高致,深得联心,着即拜为城阳中尉。”
汉景帝刘启作为大汉集团的法人代表、董事长在其一生中,三十二岁继位,在位十六年。因迫于窦太后权势,无奈放弃儒道,施行黄老之朮,无为而治。历史风评很高,“与民休息,”,“文景之治”。赞美之辞不绝于耳。但赞颂归赞颂,在杀晁错这件事上,刘启先生作为领导却表现出了不能勇于承担责任的一面。关键时刻,退缩了,理不直,气不壮了;忘却初心,居然起了弃卒保帅的念头,而且一点也不光明正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W.J.BaumoI)提出一个领导人应具备的十个条件,颇具代表性,可以说是西方的领导特性理论。这种东西,不是没有提出来就不存在;也不是说西方人提出来,我们东方人身上就不存在;更不是说现代提出来了,古代就不存在。领导特质这种东西是实际存在的,只是古令中外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其一般内含和精神应该是千古同情的。比如说:
决策能力:即依赖事实而非想象进行决策,具有高瞻远瞩能力;
组织能力:即发掘下属才能,善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合作精神:能赢得下属忠心拥戴,不以权势压服,惟才惟德;
精于授权:能大权独揽,又能小权分散;
善于应变:机动灵活,善于进取,而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
敢于求新:对新事物,新情况,新局势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勇于负责:对团队及整个社会抱有高度的责任心。
敢担风险:敢于承担发展中的不景气风险,有开拓新局面的雄心和信心。
尊重他人:重视和采纳意见,不盛气凌人。
品德高尚:品德为世人敬仰。
汉景帝的心理素质并不怎么好,面对七国兴兵,完全乱了方寸。没有勇气直面现实情况,几乎放弃了削藩的追求,可以说以上十条无一表现出来。反到是表现出了意志薄弱,没有风度,没有人性的一面。干脆杀了这个大家现在都嫌弃的晁错,息事宁人。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于事有补吗?
人家说,“危,不慌惑;惧,不惊悚;乱,不盲从;急,不失度;心有激雷而面若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汉景帝这个可随意加封别人上将军的人,此时完全没有王者气魄,惶惶不可终日。时穷节乃现,周亚夫,栾布,郦寄,窦婴等人终于站了出来。客观上,这些人与晁错水火不容,杀了晁错也算是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大佬们一种示好吧,愿他们危难之际,能全心为朝庭效力,荡平吴楚。
和晁错的“蜜月期”,景帝着实也不喜欢这些直愣愣,横乎乎的大兵头。还记得那个冯唐吗?说什么古代君王派遣将军时要跪拜推车,还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也不知先帝喜欢他什么?去当楚国相吧。吴楚一起兵就给罢免了。张释之,执法居然执到我刘启头上了,什么“法者,天子与天下共同”,还什么“司马门”;对还有那个邓通,没事儿去给先帝吸什么脓疽,置我于何地呢?刚刚登基的刘启,便把以上几位全收拾了,谪的谪,抓的抓,抄的抄。
对于消藩,刘启有些急功近利。没有作好以军事争斗为龙头的各项准备工作;至少没有作好应对连锁反应的准备。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后勤上,财政上,都没准备好;甚至心理和舆论上也没有准备好。没有行动预案,没有假设想定,没有风险评估,没有施实细则,没有预备推演,没有情报搜集,没有情况判断。简直完全就是在晁错策论激励之下跟着感觉走。
这次平叛之后,景帝派出官员去治理各国,不让各藩王继续管理。同时改组大汉王朝中央政府,改丞相为相,削了丞相权力;不再设立御史大夫之职,大大加强了皇权。
再来看看平叛首功之臣周亚夫。平叛中,梁王两次三番求救,周亚夫不发兵。直到景帝下诏让救梁,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虽然暗合了景帝的内心,平叛同时消弱梁国;另一面也犯了景帝大忌,刘启先生并不喜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为景帝出头,和梁玉结怨,同时也没有获得景帝的信任。梁王一有机会便在窦太后那里告周亚夫的黑状;景帝也觉得周亚夫功高震主,难以节制。而周亚夫刚正不阿,偏又在两次“封侯”事件及废立太子问题上和景帝议见相左。虽然王信封侯,景帝心里不乐意,但正直的周亚夫又当了一次枪,加深了太后的不满。最后,周亚夫因“丧葬品甲盾”事件,绝食而死,算是应了许负饿死的卦象。如果景帝多少有点宽容之心,体恤老臣,周亚夫不至于受辱于酷吏,呕血而死吧!
平叛的另一大功臣梁王,行事多少有点像历史上著名的“太叔段”。景帝,梁王,窦太后的情况大致与郑庄公,太叔段,姜氏仿佛。也不知道景帝当时是不是也不是顺产?反正窦老太太喜欢小儿子刘武。如同郑庄公故意放纵太叔段一样,景帝也放任刘武胡来。以致刘武野心澎湃,居然去争皇位继承人。得知为袁盎谏阻,更是买凶杀人。虽然经刘嫖,窦太后等人搓和,景帝没有收拾刘武,但再也没有和他同乘一辆车。 景帝如果时常教导弟弟,规范其言行举止,刘武也不致于,干了一堆荒唐事儿,最后失势,郁郁而终吧?
说到废立太子,景帝是心比较狠的。以其母失宠被废,在临江王位上又被控告说侵占宗庙修宫殿,在中尉府临讯。郅都严苛,临江王连刀笔都讨不到。酷吏实酷,但如果没有景帝的默许,甚至是支持,郅中尉的底气有这么足吗?最后,刘荣用窦婴送来的刀笔给景帝谢罪,自裁于中尉府。结果窦太后大怒,景帝又玩一把“弃子”招,将郅都处死。帝国又失去一位可独当一面的大将军!
这些都让人看着心寒,大名鼎鼎的景帝居然是一个,对别人性命弃如草芥的带头大哥。(在他那儿,当小弟,好难哦!呵呵)
再来看看古代谥法。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这些基本都为刘启先生所“弃”,最后却成了其盖棺定论,呵呵。
“盖父子至亲,人主有高、孝己之设,及景、武时栗、卫太子之事。”东汉桓谭《新论》
“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其所以能全身保国,与文帝俱称贤君者,维不改其恭俭故耳。……”北宋苏辙《栾城集卷五十》
以上两篇文章是客观的。
纵观景帝一朝,帝王心朮使然,刘启“弃”了很多。比如说,“智囊”,老师,兄弟,老婆,儿子,刚正之臣,严明之臣……;亲情,爱情,人伦,道义……,几乎“弃”了个遍。只剩下表面上的恭俭。也许刘启是个好人,但在那个位置上,他就得这样干,呵呵。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这就是苏轼对景帝施政的中肯评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