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万卷好书读书会
《墨菲定律》 与子女教育的思考 一

《墨菲定律》 与子女教育的思考 一

作者: 不谈理想 | 来源:发表于2020-03-23 12:44 被阅读0次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1.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

    定义:一个人的自我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捐款的例子

    魔鬼转变为圣人的例子。

    占座与让座的故事。

    个体与社会如此相关,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其他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思考:社会环境对于成年人个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理,成长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亦是非常关键。作为家长应该考虑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多做一些努力,比如多谢鼓励与肯定,少些责备与否定,这对于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非常重要。另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朋友的选择也很重要,好的伙伴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定义: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赞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只是偶尔瞥见其阴暗的一面。

    运动员取得胜利的例子。

    保险调查中,出现交通事故司机描述事故原因的例子。

    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

    表现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

    自我服务偏见容易造成许多人际冲突。


    结论: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归因错误,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基本的归因错误,以维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思考:个人感觉,自我服务偏见其实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就像我们常说的,遇到问题总是找客观原因,不从主观上分析。客观的原因是应该找,但是主观上的分析才能使我们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上更加有效,使我们不断进步,也能使我们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能说出很多的大道理,也因为孩子自私、利己、犯了错误总是找客观理由这种问题而恼怒不已。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在批评训斥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那些地方没有做好,导致了孩子行为的异常。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


    3.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提出:1974年,希伯来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纳曼和特沃斯基。


    定义: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之所以称为“沉锚”,是因为这个锚点埋于意识的深处,很多人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埋入了锚点,以为自己是通过独立思考做出了决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各种先入为主的信息误导了。


    三明治销售员的销售业绩差的例子。


    结论:避免“沉锚”的两个重要的方法:一是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锚”的隐患——但是这个实际做起来是很难的;二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最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把“沉锚”的影响降到最低。


    思考: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但我思考的不是如何避免,二是如何运用它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比喻:人们的思想就像一张被展平的塑料布,沉锚就好比在这块布上按了一个洞,决定就好比向塑料布上倒水,最终水都会顺着洞流出去。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很头疼,做饭孩子说吃什么都行,可是做了米饭想吃面条,做了面条又想吃蛋糕。我们可以运用沉锚效应来解决这个问题。比方说饭钱跟孩子说:“宝贝,我们今天中午吃米饭还是吃面条?”而不是问孩子:“宝贝,今天中午我们吃什么?”这样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对吃什么有了一个二选一的界定,而当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后,一般都会对自己的选择来负责任。同理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可以参考这种做法。比如,休息时间选择什么活动,给孩子的奖励如何选择等等。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提出: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


    定义: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杀敌万千的利器,反之则可能会摧残自身。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比如,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思考:我理解的瓦伦达效应,是要正确缓解和释放压力。熟能生巧的训练固然重要,处变不惊的心理同样需要。实际上但凡想要成功有时候真的需要有一颗“大心脏”,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境、危险、需要抉择的时候,比起选择灰心丧气,急流勇退,最后以放弃和失败告终,我想很多人还是希望咬紧牙关,摒除杂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胜利。因为没有人想做患得患失的“瓦伦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墨菲定律》 与子女教育的思考 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fw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