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玛那说:只要能不停的地思唯“我,我”。就可以进入真我的境地。无论你手边在做什么事,都可以不停地重复它,行,住,坐,卧时都可以做。
人生中的障碍和迷茫都在于“我”上,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是我的,不是你的。在网上寻找拉玛那早期的作品《我是谁》时,发现针对儿童的绘本《我是谁》很多。但对于成人来说更需要知道“我是谁”。
大部分人把性格归于天生,说明对自己了解不够深刻。里面夹杂着惰性。归于天生,就不会去改变。不改变,只会重复情绪中的苦。
当书读的越来越多,越来越能理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对“我”的认识。在朋友聚会上,大家聊起一个同学的孩子,由于母亲在车上对她的学业批评了几句,然后从桥跳下。很多人都会说这个孩子不懂事,怎么不理解父母的心。
我想说又欲言又止。因为根源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原生态家庭教育。内心有太多的情绪无法释放,当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她,这成了她唯一解脱的方式。
一个自责,抱怨,埋怨自己的父母,是不会教会孩子如何爱自己。其实爱已经存在了,只是被抱怨,埋怨,批评束缚。
当谈论起自己孩子的性格每个人都会侃侃而谈,但都没有回到自己身上。有的说:我的孩子就是犟,有的说:我的孩子就是叛逆。
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教育,直到现在才明白问题的源点。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会了解孩子,更不可能理解他人。
“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从情绪入手,探寻背后的故事。每个情绪都有一段记忆支持。记忆不清理,情绪就会重复。
当打碎了杯子,父母责骂你,父母的反应让你害怕,那么在未来对有挑战的事物不敢尝试,也做不到臣服。当把事情搞砸,就会触发情绪。
这只是一个诱因,但这个诱因会延伸出很多的场景。只是换了不同的对象。只要这个诱因存在,因这个诱因产生的情绪就会存在。
这个世界是变化的,同样这个“我”也是变化的。你不能用一个词把“我”定义,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
当去探寻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的时候,也就开始自我觉醒。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亚里士多德说: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们总喜欢速成的方法,所以有了急躁,烦躁,甚至暴躁。人生没有捷径,也没有弯路。要么成功,要么从中学到什么。
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我们都在“道”之中,怎样不偏离,需要学习和智慧。停下笔,陷入思考之中,正对着客厅的窗,望向窗外,太阳还没有升起,看到对面的一盏灯,当把客厅的灯关闭,对面的灯也灭了,原来是玻璃的反射。世界的样子也是自己内心的样子。改变了自己也就改变了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