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散文简友广场
那个深爱着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冷血凶手?

那个深爱着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冷血凶手?

作者: 小飞鱼722 | 来源:发表于2020-08-27 07:13 被阅读0次

他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大学的教授。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不但送他出国读书,母亲还曾和他联名发表过论文。在别人的眼里,他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感情也很好,本该拥有顺遂的一生。

可没人会想到,故事的结局是他对自己的父母痛下杀手,还在事发后将家里的空调温度调低,并且在家中住了两天后才逃往柬埔寨。

这冷血的手段让人脊背发麻,父母之恩怎就让他生了恨意,产了杀心?

据上游新闻的消息,他曾在2017年1月的QQ空间里发表说说:“当我摔门而出时我就知道了。时间从来没有改变我灵魂深处的叛逆。反倒让我更容易看穿父母内心的丑恶。年轻时的我还没有死,我还是搞摇滚的那块料。”

他在2017年4月的空间说说里写道:“被盗了号,在空间里发了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急急忙忙的删除,怕是辜负了朋友。现在想起来,我哪有几个朋友啊。也许我就这么躺着别人的列表里一直睡着。死了都不会有人关心。孤独上了瘾,就很难戒了。”

从这些只言片语里不难看出,早在三年前,甚至可能更早,他的内心就有了悲观厌世的预警,如果父母能够早点发现,给予他足够的情感支撑,悲剧是否就不会发生?

我不想妄加揣测是什么最终压垮了他,让他变成了恶魔。可我们是否也该警醒,那个全心全意爱着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心中充满了恨。

让我有面子,才配做我的孩子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大多数父母都祈愿孩子健康平安就好,可是当孩子慢慢长大,这一切就开始变质了。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毒鸡汤,让父母们像打了鸡血一般,争先恐后的投入了一场培养孩子的竞争中。

在这场不能输的比赛里,孩子的吃、穿、才艺、成绩都变成了比赛项目,分出了三六九等,甚至孩子的兴趣班,都有所谓的鄙视链。

例如,在运动类的兴趣班里: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而在乐器类的兴趣班里,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为了站在这些“鄙视链”的顶端,父母们不惜一掷千金。就像前阵大火的《三十而已》里的顾佳,即使背着沉重的贷款,变卖奢侈品,也要送儿子去最好的幼儿园,上贵族圈里的马术课。

父母们被自己的付出感动着,认为倾其所有的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孩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可讽刺的是,虽然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好,可在是否要上兴趣班和上哪个兴趣班这个问题上,孩子却没有发言权,比拼的不过是父母的虚荣和面子。

父母这些“为你好”的爱里,有多少是爱孩子这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爱自己的面子?

电影《阳光普照》里就有这样一个爱面子的父亲。

阿和和哥哥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里,父亲是驾校教练,母亲是理发师。

哥哥从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长得好、成绩好,什么都好。而弟弟阿和则是个叛逆的孩子,天天和一帮混混在一起打架斗殴,还因为砍断了别人的手被送进了少年监狱。

对待这两个孩子,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

不管谁问起,父亲都说自己只有一个孩子。那个让他丢尽脸面的小儿子,父亲不和他讲话,不正眼看他,不承认他的存在,甚至在法官宣判前询问父母意见的时候,父亲也决绝的说:“我的意见就是希望他关到老,关到死。”

大儿子让父亲引以为豪,是那个他拿来炫耀的孩子,他对儿子说过最多的话就是用驾校的宣传标语鼓励儿子:“把握时间,掌握方向。”他只知道不停的让孩子努力,却从未关心真正关心过孩子。

没人了解大儿子,没人知道大儿子早已在父母灼热的期待下不堪重负,多次出现幻觉。他绝望的说所有人都有一个可以躲起来的阴影,唯有他:“没有阴影,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阳光普照。”

他不想让父母失望,他是父母的面子,他是家里的荣耀,所以他藏起自己所有的脆弱,对所有人都很好,唯独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逃,最终他从楼上纵身跳下,永远的躲进了阴影里。

电影里的这个父亲让人无比的压抑和不适,因为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没有任何情感交流,只有期待或失望,他的爱只取决于孩子是否给他争了面子。

这样的“父爱”让两个孩子都有严重的情感缺失,让大儿子变成了成就父母期待的工具人,让小儿子只能用叛逆来博得关注。

虽然电影里是个极端的例子,可的确有父母看到孩子乖巧、取得好成绩时和颜悦色,看到孩子不听话、或者成绩不理想时,就面目狰狞。

这样有条件的爱,或者让孩子藏起了锋芒,变成了大儿子,而那些藏起来的锋芒最终变成了伤害自己的利刃;或者让孩子叛逆疏远,变成了小儿子,最终断了和父母的情份。

哪怕你恨透了我,都要听我的话

父母和孩子在体力和权利上都有极大的不对等,这样的不对等让父母习惯性的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将教育变成了对孩子的驯服,自负的认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不需要理解,但是必须服从。”

系列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用奇幻的方式放大了父母的这种控制,那种窒息和绝望,让电影里母子更似仇人。

短片里的妈妈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在离婚谈判里,她什么都不要只要儿子。她对儿子有着非常浓烈的爱,而她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在物质上极力的满足孩子,但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她的意愿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对孩子其它的需求,一律视而不见。

儿子初中毕业想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去参加毕业旅行,母亲拒绝说:“那些同学,上了高中就不会再联络了。”儿子的班主任看到他不开心,主动带孩子打球,帮孩子说服母亲。可母亲说:“他不过是你的初中班主任,你不要被他蛊惑。”

有一天,妈妈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妈妈就可以按下按钮,让孩子把这一天重新来过。

有了这个遥控器,妈妈的控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她发现儿子篡改成绩单,就让儿子反复卡在这一天,直到他改正自己的错误。她为了让儿子提高英语成绩,把补习班的这一天重复十遍,直至他成绩有所提高。

拥有遥控器的妈妈让儿子感到压抑又无助,对妈妈也不敢有丝毫忤逆,直到他遇到自己心爱的女孩。那个女孩自由、无拘无束,让他在压抑的生活里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并且为了和女孩一起出国,开始认真的学习英语。

可是妈妈发现后,不顾儿子苦苦的哀求,愤怒的用遥控器让儿子回到了和女孩相识之前的那天,妈妈冰冷的眼神和语言里,哪有母亲该有的疼爱与怜惜?

当儿子再次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和女孩变成了陌生人,一切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这让情窦初开的儿子彻底崩溃,决定自杀。可每次自杀,母亲都会用遥控器把儿子救回来,儿子只好一次次的自杀,最后绝望的问母亲:“妈,你究竟还要让我死几次。”

这哪像母子?明明是仇人,母亲宁愿看着孩子一次次在自己的面前残忍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放下手中的遥控器,儿子宁愿一次次面对死亡的痛苦,也不愿在母亲的控制下苟活。

你以为这不过是电影里的玄幻情节,在现实里不会出现吗?那些为了让孩子听话,把孩子送去所谓的“网瘾学校”的父母们,即使在媒体曝光了孩子在这些学校里受到的非人折磨,仍然在政府勒令关闭学校之后愤愤不平的说:“学校关了,孩子送哪?”

他们和短剧里的妈妈有什么不同?他们不介意孩子恨他们,不介意孩子承受痛苦,只要孩子听话。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片头暗示的那样,这些父母不过是要控制孩子的思想,束缚孩子的手脚,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自己摆布的提线木偶。

养育者不该是独裁者

韩国首尔的一所知名小学校长李柳南在别人眼中是优秀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她带的班级常年是第一,她的一双儿女也就读于名校,成绩优异。

她是名副其实的虎妈,对教育有着过度的狂热。她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严密的监督子女的学习。有一段时间,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摸电视的温度来推测孩子看了多久电视。她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作业怎么还没做完”,“考试考得怎么样?”,“才学了多久就累了?”

对于孩子的脆弱,她没有安慰只有讥讽。女儿转学交不到朋友,她说:“学习不好当然交不到朋友。”对于孩子的成绩,她没有称赞,只有鞭策。儿子考了全校第一,她却只看到儿子的数学退步了。

她推掉一切聚餐和研习的机会监督孩子学习,不给孩子任何松懈的机会;她对孩子没有表扬只有批评,逼迫他们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更好的孩子。

她的子女终于在她的高压下崩溃了。她的儿子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不愿上学,不愿出门,对自己目露凶光,恶语相向,视若仇敌。女儿也好不到哪去,多次自杀、自残,不和自己说话,也不吃她做的饭,最后也不得不退学。

李柳南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悉心栽培,竟让孩子变成了眼前这般可怕的样子。李柳南不堪压力,三次昏倒被送进急诊室,她的孩子不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担心,还冷语奚落道:“做什么秀啊。”

李柳南曾绝望的想过自杀,但好在她最后选择反省自己,重新学习怎样做一个妈妈,救自己,也救孩子。于是她用了十年的时间修复和孩子的关系,并且写下了《妈妈的悔过书》来警醒那些和她一样的虎妈们,别让自己的独裁毁了孩子。

在书中,她把父母分成了“统治型“父母和“教练型”父母。“统治型”父母只看结果,只要孩子没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就惩罚孩子,不问原因,就像之前的李柳南。

而“教练型”父母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擅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和特长,鼓励和帮助孩子达到成功,就像后来的李柳南。

她不再一味的否定孩子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她开始学着尊重孩子的意愿,关心孩子的需求。

女儿想学烘培,她虽然不认同,但却支持女儿的爱好,并且主动把女儿做的甜点分享给邻居。女儿读了两个月的大学突然提出要去美国读心理学,李柳南差点爆发,但是她控制住了自己,尝试接受女儿的意愿,还陪女儿在美国体验了一段时间的课程。

她的转变慢慢换回了孩子的信任,改善了她和孩子的关系,还让孩子重新找到了的学习动力。如今,她的女儿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给那些和自己有过同样经历的学生做心理辅导;儿子则拿到了文艺创作系的学士学位和哲学系的硕士学位。两个孩子也都对她心存感恩。

然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像李柳南一样在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反省自己,更多的是或者埋怨自己有个不争气的孩子;或者像《阳光普照》里的父亲一样彻底放弃自己的孩子;或者把孩子推给那些“网瘾学校”、“女德班”,渴望“奇迹”的出现,哪怕这种“奇迹”需要孩子付出惨痛的代价。


父母怀着“望子成龙”的渴望,将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能力,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无情的教育自然教育出了冷酷的孩子。

想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在每天问孩子:“你作业做完了吗?”的时候,也问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 在做一些和孩子相关的决定上,也偶尔问问孩子的想法,不要只把孩子当做成全自己脸面和期待的工具,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最后把纪伯伦的诗《孩子》送给每个父母,这大概是对孩子最好的诠释: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深爱着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冷血凶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iq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