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参与众筹或者透过慈善机构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请确保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大概率不需要别人帮助。慈善,我最认同美国人的做法——做慈善的前提是自己先做好风险管理,确保未来不需要他人帮助,然后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再去帮助他人。
从事保险行业这么久,我有时间就会想保险到底有什么重要的社会意义,各个国家都这么重视,而且每个国家在法律层面上都规定保险公司破产,受益人的权益都不会受到影响,可见一斑。
当朋友圈每个月都有好友发布或者转发众筹消息,这之后我才明白保险并不是一份保单。我也重新认识了保险,这也让我定义了保险的含义——保险,一种商业的慈善制度。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很多人一定觉得我是一个被彻底洗脑的保险业务员。但我想自述解释一番,我理解你们很多人买保险被欺骗过、忽悠过,一次次伤害也产生了强大的排斥力。可能我说出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默认这是典型的销售套路,因为在客户眼里业务员的所有话题都是为了销售。
但我相信各位认真看完这篇文章,一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也会思考且认真对待今后的每一次慈善活动,对保险也会重新定义,重新认识,不再用世俗,陈旧的观点误读保险。有钱人都在积极配置保险,做好家庭风险管理,你却还在过去的回忆中认识保险,远离保险。
未来风险靠自己,还是靠别人,其实主动权从来就在我们自己手上。
我也理解我们之所以用一些片面的眼光看待保险,都是因为早期在保险大跃进的时候,很多从业人员用各种销售套路,无道德,无节操,忽悠、欺骗客户,让很多善良、单纯的客户被一次次伤害,那以后买保险套路深、理赔难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是选择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愿放弃八百。
但今天我依然要表达我的观点,而且希望你能用心看完这篇文章。看完以后,希望你们能重新认识保险,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当然对于保险市场,我始终相信真诚与专业才是这个市场的唯一致胜之道。
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有何内在关联?
我们从保险的理论基础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角度来解析这个话题,我们会发现保险的慈善意义,尤其是人寿保险真的就算是一种科学的慈善制度。
从保险基本原理来看,保险运作:同一个险种有多人购买,但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同时发生保险事故,根据科学评测和经验预估,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数一般会在某个固定的比例内,每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可能都是不多的,但因为投保人数众多,将不发生保险事故的人所缴的保险费集中起来,赔付给发生保险事故的人,这样保险费往往就比较可观了,但是对于投保人其实都还可以接受的。
从以上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看到,保险确实具有聚集众人的力量来帮助他人的功能,也正是这点很好地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慈善精神”。当然为了验证保险是一种慈善设计方案,我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第一:从全球范围来将,保险几乎都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器,一种可控的慈善商业模式。
每一个伟大的国家或者政府都为了社会稳定会设计出非常多的暴力机构,当然也会设立非常多的慈善机构。保险公司我想每个国家一定是定义为盈利的慈善机构,不然这么多国家就不会为了保障保险公司的安全性,保障投保人的权益,颁布各种法律法规。作为从业人员的我来讲,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保险公司的安全性是远远高于银行机构、证券机构的;其次从法律层面上讲被保险人的权益,涉及寿险部分都是保证有效的。这些都足以证明:保险的社会稳定功能在每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社会稳定,间接表现出社会暴力的减少,受害人损失的减少,这样讲,保险也算一种间接的慈善。
在新“国十条”强调,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届时,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加有效发挥。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保险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
第二: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来讲,解决个人就业,安定社会。 2016年12月,全国保险从业人员突破了700万,这几百万人的背后都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而解决就业也更能实际证明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毕竟能解决就业的社会才是稳定的社会,不然解决就业就不会是每届中国政府最关心的话题了。
第三:对投保者,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保险就是一种出险时可以肯定得到的保障。
这一点,也是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当然就是我们最关注的,那怎么说他是一个慈善事业呢?
买保险只有两种结果:出险,不出险。
一、没有出险
那么您交的钱将会用于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保险公司的运营费用,利润,业务员佣金……这前面三点都是为了保证保险公司继续经营从而解决社会就业而必须的,其次保险公司盈利才有更多的钱保证投保人的权益;第二个地方用于解决已经出险客户的理赔金,毕竟风险从大数据来讲,万一就变成了一万,概率事件就变成了必然事件。也就是说:一定每天都有人发生意外,有人死亡,有人重疾,有人需要住院……保险公司一定每天都会有理赔案件。
换句话来讲:你交的保费一定有帮助国家解决就业,帮助千万家庭生活得更好,其次也一定帮助陌生人解决他们的家庭风险(意外、重疾、医疗、身故……),这一点来讲保险自然就算是一种慈善,因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你选择了它。
二、如果出险
一般情况你交的保费是没有保险公司赔的钱多,你作为受益人或者受益人的家庭,我相信你是一定会认可保险的保障功能的。而保险公司赔的钱也不可能是它自己的钱,这笔钱更多的是其他投保人交的保费。这一点也证明众人拾材火焰高,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保险真谛。
换句话讲:保险就是我们通过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大家有共同的意识,一起交一部分钱等着要么帮助别人,要么帮助自己,这不就是慈善的属性嘛。
个人心得:目前,我们都有众筹,红十字会、壹基金…… 太多太多的慈善机构与互助平台。我们捐钱给这些平台,机构,然后利用他们去帮助别人。当然,这些机构我认为他们的帮助是一种应该的大爱选择,而不是我理解的个性且专属的慈善,也就是说可能有一天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它们不一定能够帮助你。
但我认为的保险作为一种商业盈利慈善,跟他们比起来也有它独特的一面。如果有一天本人出险了,作为资金的支出方,你的帮助,是必须的、肯定的。也就是说保险其实相比慈善机构是一种自私的慈善、小众人群的互助平台(保费支出方才有门票),它不可能帮助所有人,它一定只帮助有门票的人。毕竟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机构是不可能拯救所有人,也没有能力去拯救所有人,而作为商业保险的参与方,如果你出险了,那么你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帮助,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的慈善选择具有特定性。
本人观点:保险我认为是最理智的慈善方式,但也不是说就不需要不盈利的社会慈善机构。
我想非盈利的慈善机构也是必须的存在的,毕竟有些人真就买不起商业保险,而有些人对保险的保障功能也不在乎(富豪,明星……),有钱人热爱帮助他人,没钱人无奈生活需要别人帮助。当然慈善机构的救助门槛几乎是没有的,没有门票你依然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只是被救助的概率不是100%仅此而已。(透过慈善机构得到帮助,选择权在别人;透过保险得到救助,选择权在自己,看你自己如何理解保险)
做慈善,我始终认同美国人的观念:没有准备好自己的未来就帮助他人,又怎么确保未来某一天我们不需要别人帮助。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而我们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让家庭陷入被动与绝望,我想那是我们更不愿意看到的!
自己都没有做好保障,怎么有多余的资金去帮助别人,做慈善也需要理性。当然献爱心本身就是伟大的,也不能简单用理性去判断,所以文章仅供参考,多一个角度看待轻松筹。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感谢您的认可!
声明: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发、复制转载前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