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孩子一起读绘本时,你是喜欢做信息的传输者还是信息的处理者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老师或者家长看来,共读中哪一部分信息对孩子最重要?是“绘本本身的内容”还是“老师(家长)对绘本、乃至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为一个共读妈妈,我也曾经在这两种选择中左右摇摆。觉得“应该把流传于世的优美绘本呈现在孩子面前”时,就规规矩矩、一遍一遍地念绘本给孩子听。抱着“做一个和孩子深度交心的父母也很酷呀”的想法时,就把绘本里的信息放在一边,对着孩子唾沫横飞地吹牛皮。
但这些其实都是我从成人立场出发、一厢情愿的执念。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在不断观察和实践周边事物中,联结自身经验,建构对事物新的理解。因此,“感受力”(而不是“记忆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并不能单从倾听书本中得来,也无法从父母越俎代庖的阐释中萃取,它需要孩子作为一个认知的主体,在与周遭世界的互动中,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表达等方式,像沙滩雕像般一点点地形成。而成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孩子与世界的互动提供条件,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
所以,我走上了“演读”绘本的路。“演”就是找到绘本内容在现实中的参照物;是不依靠言语解释,通过“联系现实”的方法,让孩子的幻想王国与真实世界得到联结;是让孩子把自身投放到绘本和现实共同营造出的那个世界,去看、去摸、去闻、去尝试、去感受;是通过绘本,把孩子带到更广阔的世界面前,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和理解新面向。
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我们参观了牙医诊所,牙医和孩子进行了简单沟通,并为他检查了牙齿,孩子像绘本里描绘的那样感受到了“怕”(紧张感),并得出了“要认真刷牙”的结论;读《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在孩子心情焦躁的一天,我们带着那本绘本去坐缆车,当缆车缓缓攀至山顶,所有的高楼、马路、山岭、大海、岛屿冲破视野遮蔽,“哗啦”一声摊开在面前时,我们一起大声读了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广大世界安慰了菲菲,也——安慰了你”;读《小塞尔采蓝莓》,我们跑到春天的田埂上,光着脚采草莓,把洗草莓的水泼得满脸都是;读《让路给小鸭子》,我们去公园湖泊里划船,近距离接触了鸭群;读《月亮的味道》,我们在月圆之夜爬上海边高高的沙堆,搭人梯去摸月亮⋯⋯

几乎每本精读的绘本,我们都想办法把孩子带到现实投射物的面前。这个过程,就是“演”。现在,我家的共读中,“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仅仅把孩子搂在怀里,一遍一遍机械地读书,或喋喋不休地把自己的心得和社会经验通过书本灌输给孩子,这两种行为同样有大局限。父母需要从书中获得启发,持续地把孩子引向万事万物门前。
想象一个孩子这样成长:十个月时听父母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地读书;一岁时按照绘本的内容去感受夏天树荫下奇特的清凉,海水迂回在礁石边的哽咽,柴火在野地里燃烧时噼里啪啦的响声,蹦起来大喘一口的粗气,刚出炉的面包的松软和香味,以及和爸爸爬很长很长的梯子去摘月亮时从激动雀跃到困累交加;两岁时开始幻想自己去历险,想象中除了不断行走的路,还有不断滋生的芜杂情绪:开心、恼怒、恐惧、忧愁、伤别、庆幸、愤恨、嫉妒、攀比、占有、希望⋯⋯这些情绪越来越清晰,像从未邂逅却络绎开放的小花,盛开在漫漫长路;两岁半开始相信自己有力,确定凭借线条、工具和双手,能建立或毁坏一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细如草芥):三岁开始建立自己的幻想王国,历险再也不是如射线一般朝前伸展的路,征服感的对象幻化为自我的、内化的实相,可能是一个城堡、一片沙漠、一条巨浪中的船、一只嘶吼喷火的龙⋯⋯通过“演”绘本,孩子不仅沉浸在爱的共读中,还更细密敏感地体验世界的方方面面。而且你会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灵越成长,幻想王国越高大宏伟;他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幻想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共读,是以爱为护持,给予介质和空间,让孩子遇见自己的心灵王国。或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在他们没有力
量、没有金钱、缺乏勇气却心鹜八极的时候,交给他们一张飞机票,让他们自己飞翔。“演”,是从书本到幻想王国这一过程中不可小觑的推动力。演读绘本的好处在于:1.孩子是通过观察和经历,而不是抽象、教条的语言来感受世界、得出结论的。
2.在绘本演绎过程中,许多语言、表情、动作无法传达的情绪,会被孩子领会,他们在游戏和别人的故事中体验越来越广大的自我人生。演绎,是童心,也是巨大的学习力、理解力。
3.演绎在延续绘本的影响力,也在打破绘本的拘束力,甚至打破传授者(父母、教师甚至绘本作者等)的原有框架。它使孩子不再仅仅是成人预想中的“书本储存器”“他人信息接收器”。它使孩子在最良好循环的微环境中,通过共读,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向成长。(大咖绘本馆秦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