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方的朋友,以及那些没有离开上海的朋友都看到了今年的雪,而我今年的冬天应该是看不到雪了,我也不知道会不会去一趟有雪的城市,以及未来的生活该往何处,一切如同白茫茫的雪地,未知方向在何处。
两多年前,我从一个有台风,有蓝天,有大海的小地方,搭乘飞机前往上海,那时候已经是深秋,南方还是烈日酷热的艳阳天,上海已经多了一丝凉意,空气中混杂着秋雨的气味,凉而阴沉,让我感觉到两地之间巨大的落差,我也即将面临一个自己曾未经历过的冬天。
当时,飞机经历三个多小时的飞行,窗外一层层的云团和远处的蓝天连成一线,时而看见大地上的山丘、森林、湖泊和河流,这些曾经非常伟岸的东西,你换个高度就显得渺小,尽收眼底。
坐在机舱里的大部分乘客,还在回味三亚的蓝天白云、星辰大海,啤酒海鲜……我能感觉这趟旅行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还有另一小部分人,一身商务打扮,独身一人,戴上耳机阅读报纸,享受着最新的世界资讯,不想被打扰,下飞机之后难得再有这样的清静时刻,而这样体会,也是我多次乘坐飞机之后才收获的。
在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认识新的人,后来那些有过交集的人是什么模样,自己心里都有个定数;冬天是冷的,这是不可质疑的事,人心也是冷的,当你在一个新生活的环境里无法体会人们给你温暖的时候,觉得格外的冷。
这座新城市会下雪吗?
那时,上海会不会下雪成了我对冬天的期待,比起期待接下来的生活会不会变好,关于雪的期待比起任何期待都尤为深刻,可能是因为看到新环境的雪景是第一次,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是第一次,比起那些苦不堪言的生活,这些都是新鲜的,新鲜的体验,对其抱有美好的幻想,这是人在失意中最容易生产的想法,我也不例外。
第一年在上海的冬天,睡眠特别不好,总是从睡梦中惊醒过来,邻居开门的声音都能惊醒我,冬天寒风吹打窗户的声音惊醒我,每当惊醒时,我都能体会到落魄的自己,对陌生的一切变得更加没有安全感,一定程度上阻碍我深入了解这座陌生的城市,无法与这些陌生人沟通,慢热、冷漠充斥着我的生活。
比如,我不想花时间去了解新同事的性格,对当地人的偏见局限于媒体上的报道,一定程度上限制我融入新的圈子。
我们是有社会属性的,需要社交,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帮助,而无法独身行于这个社会。在冬天的时候,试图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但是冬天大家都不愿意出门,组局总是宣告失败。尝试去了解当地人,确实有些人有媒体报道的偏见属性,但你换位思考一下,这也情有可原。
那些你无法接受的城市性格,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的人们建立起自我保护的屏障,比如,新到上海生活的人,会感觉上海排外。
我是在上海的第一个冬天,学会接受这座城市的性格,很多时候,大部分人的偏见不见得是真实的,这是一件没有生命力感受的事,还不如去跟你的邻居或是楼下的当地人闲谈一番,更能消除你的疑虑和偏见,但是我同样告诉你,只有极少数人能在交流中得到真实的结果,群体的特征你不能一概而论。
到了深冬的时候,我看到了雪,只是雪下得太小,消失得太快,如果当时不是被冷醒,我可能错过簌簌落下的雪花,虽然没有白雪皑皑的场景,但已经满足了我小小的期待,也是在那一刻,我感到这里四季的变化,像是在提醒你时间在流逝,从刚开始的一丝冷意到寒冻的感受,对我这个典型的南方人来说是种考验。
我确实体会到在冬天从未经历过的寒冷,上街如同你在冰箱的冷藏柜一样,干燥的空气一度让我不喜欢这座城市,晚上睡觉又多了一项让我醒来因素——冷醒!
确实冬天常常有这样的事发生,除了让自己不受冻,我还要处理阴雨天气和雾霾给我带来的困扰,虽然不是持续地出现,但是这些变化长时间影响我的心情。
准确地说,寒冷的冬天影响很多人的心情。
这座城市有很多演唱会、话剧、展览……人们在冬天对这些活动的热情比以往都要低,大部分人在春天或夏天充满活力、满腔热血,在冬天都会变得很丧。
我记得有一天,朋友跟我讨论关于抑郁的话题,我想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状态,确实我在那个冬天,有段时间,情绪低落,拒绝社交,浑身乏力,眼中无光,时常觉得眼前一片模糊,与同事讨论事情两三个来回就变得不耐烦,急躁,脑海中莫名其妙地涌现出绝望,这样的状态似乎印证了我们讨论的话题。
以我对自身的了解和自己的性格,我比谁都清楚,我这样慢热的性格只是冬天变得愈加慢热而已,加上自己刚经历了生活中重大的变故,自己的情绪需要一段时间来舒缓,我努力在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中,这只是我经历一段比较正常的悲伤情绪,在那个冬天,我以这样的说法,消除朋友对我自身问题的困扰。
虽然这些事,比起在冬天生活的其他事项来说,并不是重要的事,但是又有很多人真的在冬天里,长时间陷于某种痛苦和焦虑中,迟迟不肯走出来,严重到影响自身的正常生活,这样的例子,在大都市太多了,在冬天更是常见,一不小心就判定为抑郁。
我在冬天对「这样的事」感同身受,在另一种层面上,每个人与自身困扰的问题,都是一场持久的抗争,我也学会对「这样的事」多一些体谅和理解,故作矫情并非他人所愿,那是把他人逼往绝境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走出了那时的困境,我也承认真的很喜欢这座城市,也迎来在上海的第二个冬天,经历一场很大的雪,我站在天台厚厚的雪地上,踩下厚重的脚印并拍下照片作为纪念。
但那场雪过后,我不再对冬天的雪抱有期待。
寒冷、阴雨、潮湿、混乱、拥堵、雾霾笼罩、不好的心情都在下雪天出现,你看到白雪给城市披上新装,那一刻是美好的,人们在享受美好的时,很难去想象这背后带给人们不好的印象,比如在公交站台滑倒的年轻人、坐在汽车狂按喇叭的车主、冷气入侵而感冒的病患者……
更加可怕的是雾霾天气,在冬天出现更加频繁,导致我不得不在生理上和情绪上与雾霾天做抗争,即使出门戴上口罩,仍然阻止不了鼻子对这样的天气的敏感,喉咙发炎、头疼、心情低落,使我焦头烂额,我不想把我喜欢的季节颁给冬天。
这些因素加剧我对冬天不再期待,不再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事。
冬天是一年最后的季节,年终报告、明年计划、过年回家的费用、借出拿不回的钱、融资不到位的企业、裁员、各个行业的年终盘点等等,似乎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忙碌,在忙碌的夹缝中看到各种负面的信息随之而来,人们想做出那些「重大的决定」时,都决定再缓一缓,内心一边焦虑一边默念一切都会变好起来,会不停地行走,抵达更远的终点。
跨越城市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去另一座城市生活来之不易,你要尽早学会接受城市的冬天、不习惯的食物、文化的差异、性格各异的人群以及和原来的朋友不再联系等等。
因为去到另一座城市,就得接受看到另一个不同季节的事实,人们看到白雪,你看到阳光。
簌簌落下的白雪比起阳光,更加容易激发起人们分享的欲望,当你在社交网络中看到人们分享冬季雪花飘落的喜悦时,你会渴望在寒冷中得到温暖,这也许是每一位在冬天出生的孩子的渴望吧。
前些日子,我回到南方,家乡的冬天还是如同夏天般炎热,经历一场家人重要时刻的婚宴,一场冬雨带来的凉意,一段没有重要的亲人参与的仪式,我坚信她在,只是有些时刻我们还是无法做到不流露悲痛,那是一种痛心的遗憾。
我坚信南方的阳光和大海都在,哪怕我不去与它相遇,只要我到达,我漂泊的灵魂就会变得自由自在,同样也会得获安全感和熟悉感,拥抱我从前一直拥抱的大海,拥抱我从前拥有的阳光,拥抱我从前喜欢吃的食物,拥抱我家人对我的关爱、矛盾、争吵、误会……到最后和解。
纵使我已远离千里,我还是依然觉得还拥有这些,我每每重返到它们中间,都会收获成长。
去年冬天,在上海读到张爱玲的这句话:“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大城市的冬天,人们很容易让因为年龄变得焦虑,做任何事情和决定都一定是重要的,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不重要和无关紧要的部分,事事都在寻求有意义,然而是否忽略了无意义也是有意义的一部分呢?
或许你第一次经历穿上羽绒服的冬天,第一次看到白雪,第一次在四季如春的海岛度过冬天,在不同的地方有各不同的生活、感受、体验,此时,要用力去拥抱、去经历、去接纳。
南方的冬天并不是很冷,上海的冬天并不适合约会,这些客观的因素都不重要,每个人对冬天的感受都不一样,有人在冬天挣扎来获得温暖,也有人在积蓄力量等待春天复苏。
如果觉得冷,那就请再忍受一下。
到你来说
说说你冬天喜欢做的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