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育儿
孩子总是不听话,99%是因为反抗一件事

孩子总是不听话,99%是因为反抗一件事

作者: 好爸妈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19-07-30 11:14 被阅读13次

    简书:“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家长倾诉烦恼最高频的词是“我家孩子不听话”。

    你想不想知道,家长做了什么,最容易引发孩子不听话?

    一、家长烦恼“怎么能这样,不是该那样?”

    家长发出了学习前后截然不同的感叹:

    学习前:

    我最烦的是儿子乱丢东西,让他收拾就是不收,玩具、书本、衣服……想丢哪就丢哪。

    跟他态度温和地说,他不理;大声喊他,就懒懒散散收拾一下,第二天依旧!我平时上班就够累了,不该最后还靠我来收拾。

    每次看到东西乱,我就受不了,生出抓狂无奈的情绪。

    学习后:

    我发现以往习惯替孩子做决定,认为对孩子好的,孩子就应该接受,如果孩子不听,自己就会很生气。

    学了正面管教后,反思自己以前的做法,没有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

    一直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沟通,原来因为我没听他说话,他才不听我的话呢!

     这位家长学习前后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本原因在于她发现了孩子不听话的根源——妈妈只盯着孩子的行为,想着他们怎么能这样,不是应该那样吗?脑海中不自觉就会产生一连串对孩子的评判。

    诸如:

    别人能见人就打招呼,你怎么总是躲起来?

    学生就应该完成作业,你怎么可以不懂就不做!

    去夏令营不是很好嘛,我都肯花大钱了,你竟然不愿意?

    ……

    同样的行为,有的父母抓狂,有的父母云淡风轻,区别在于家长脑海中对孩子的认识不同。

    养娃多烦恼的根源,不在孩子的行为,常常是家长“应该怎样”的评判。

    二、父母的“评判”带来孩子怎样的“反叛”

    父母的评判也源于自身成长经历,形成对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什么是最重要的认识,特别容易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硬销”给孩子。

    我们成人被“硬销”是什么感觉?体会一下,就知道孩子是什么感觉。

    比如,小时候得不到父母关注、家庭温暖的妈妈,她会认为爱就是不断付出、严格要求、跟妈妈亲密无间;

    一旦孩子想离开妈妈一些距离,找回一点自我空间,妈妈就抓狂不解:“我已经给你最珍贵的东西,我对你严格是因为爱你,你竟然还不珍惜!你是白眼狼!”各种评判、骂人可以一直升级到“我没生过这个孩子!”

     很熟悉的情节是吗?这就是“小龙女”吴卓林之所以叛逆吴绮莉的原因啊。

    从小缺爱的吴绮莉,用先入为主的“爱”捆住孩子,却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反叛妈妈“窒息的爱”,认为妈妈控制过度要去看医生,母女感情破裂陷入彼此无尽的“评判”。

    没错,就是家长的“评判”,推着孩子走上“不听话”的寻找自我的反抗道路。

    你越说我不能这样,应该那样;我越不那样,就要这样!

    有个孩子就跟咨询师说过他的心里话:

    爸妈从来不去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感受和想法像是“暗无天日”不被看见,他们只顾着让我接受他们的主意。

    我实在受不了才生气申诉,他们又说我“发脾气”,但唯有那时,他们才离我的真实感受近一点。

     面对孩子的情绪、难受,父母自然而然想帮助孩子。

    常见的两种帮助,一是解释、讲道理;二是解救,给安慰。

    没想到,两种“帮助”常常变成帮倒忙,孩子的生气指数从60涨到90。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两种“帮助”都容易带入父母的“评判”,家长以为自己用心地疏导孩子,但孩子却感到不被理解帮助而心情更堵。

    爸妈眼看安慰后,脾气还这么大,不禁担心以后怎么得了,到底该怎么教?

    这里有两个真实的家长案例:

    事例一(解释型):

    家长求助:大娃7岁半,动不动就闹情绪,无理取闹的那种,老说我们对弟弟好;还说弟弟每天没有作业,他却要写超多的作业,这样我该怎么做呢?

     我从家长的原话中,帮助家长换位体会孩子的感受:假设大娃听到妈妈说他动不动就无理取闹,你猜他会不会立刻就生气?

    家长感受了一下,也觉得“动不动”和“无理取闹”说得有点重。

    确实,有时父母随口而出,但孩子会很认真地从父母的话中作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判断。

    这种负面暗示让他不自觉也做出相应行为。

    而且,当家长没有讲出具体事件,孩子是听不进教导的,因为他的注意力没被如何改进吸引。

    笼统评判只会引发遭到批评时的本能反应——反驳非事实,保护自己,回避批评。

    因此家长请留意避开:“评判”第一大坑就是讲道理,引发孩子与父母的辩解和争吵。

    事例二(解救型):

    8岁的女儿用了两天时间拼好一个乐高,被外婆不小心弄坏了。外婆安慰她:“没关系,积木就是倒了又砌的,我陪你重新砌”女儿更生气,还骂家人。这种情况家长如何引导?

    我跟家长分析孩子此刻需要接纳和理解,建议提醒家人尽量不说“没关系,重新砌”之类的话。

    家人只想着帮孩子脱离负面情绪,一直劝慰孩子“不要在意,没啥大不了”等等。

    但孩子会更生气,因为家人间接否定了她看重的东西。

    我们家长共情可以说:“我看到你很生气,你很看重自己努力砌起来的东西,是吗?如果是我,我也会难过的。”

    这样的接纳会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绪容易舒缓下来,家长之后再启发她有什么办法解决才有效。

    三、有觉察的家长如何做到不轻易评判?

    到底怎样绕开“评判”这个大坑,拥有孩子愿意沟通的亲子关系?

     当家长觉察到评判的副作用,再提醒自己做到以下三点,就能减少“评判”这个沟通绊脚石。

    1、提前装备自己:理解孩子

    当家长不清楚孩子为什么做出一些让人不解的行为,父母保护孩子的天性会容易跑到孩子身前,避免孩子走弯路、摔大跤。

    其实,很多行为是孩子发展阶段的适龄行为。

    比如三、四岁爱说脏话骂人;

    八、九岁顶嘴抬杠就是不从;

    十三四岁寻求刺激纹身染发、偷偷抽烟……

    很可能都是孩子在寻求自我力量的探索。

    提前装备自己,理解孩子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探索自我”的行为,读懂孩子,会减少不必要的忧虑和评判。

    进而,带着信任与理解的态度去倾听孩子,减少从父母角度纠偏、控制的想法,是孩子愿意说出心里话的第一步。

    2、当下提醒自己:观察孩子

    当父母理解后还是有些担忧、困惑、生气等情绪,希望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

    要让孩子愿意听父母所说,减少抗拒的做法是:

    让孩子知道你真的有关注他,能说出他真实做过的事情,会让孩子感觉被看见;

    而且一事归一事去谈,不翻旧账,才能让孩子学会面对当下双方的意见不同,愿意跟父母商量解决彼此意见分歧。

    这也是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先讲观察的事实,再谈感受、想法和期望。

    比如,青春期孩子需要自主空间,带着观察的表达容易让孩子感到尊重,可以对他说:“今天回家后我三次经过你的房门,看到你低头看手机,我有点担心,希望你能够控制好自己,还记得我们之前约定看手机时间是多少吗?”

    观察+表达感受+启发式提问,这样孩子比较不容易抵触。

    3、停下告诉自己:倾听孩子

    最后,孩子真的愿意说出他的想法,也许你没听两句就觉得不对劲,此时记得在心里提醒自己:“停下生气,停下我的想法,让孩子说多一点,让孩子能够说完。”

    好几次,我都发现当孩子说完后,之前的一些担心已经有了答案。

    这种倾听也可以带着提问,将你的顾虑和想法用反问的方式:“嗯,你这样想是可能的,还不会有另一种可能,你怎么看呢?”

    恰恰要听完孩子的想法,多问“还有吗?”“你觉得呢?”

    孩子畅所欲言后,当你提出“你愿意听听妈妈是怎么想的吗?”的时候,99%孩子是愿意的。

    因为刚刚你才示范出积极倾听的态度,镜像神经元的大脑原理也会让孩子愿意静心听你的。

    总而言之,所有孩子“听话”的前提,都是家长忍住“评判”,愿意耐心一点听,孩子才会敞开一点说。

    如此沟通的“听话”,才会带来真正的“握手”(合作)。

    否则,短短一时的“听话”,将带来长久争斗的“不听话”。


    本文出处为“好爸妈在线”,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陈雪莹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转载文章时请勿修改内容,侵权自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总是不听话,99%是因为反抗一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pg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