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儿说: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纤弱的芦苇,因思想而伟大。
当人身陷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生存得不到保证,生命颤微。此时,生命犹如狂风骤雨里山巅的石头,摇摇欲坠。果然,在飓风的肆掠下,有些石头一坠而下,跌落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只激起一阵烟尘,一声闷响。然而,仍会有一些“顽石”,于凌冽的寒风中,骤雨里,坚固如初,不动不摇。维克多·弗兰克尔便是后者,一颗饱经疾风暴雨的侵蚀、人性之恶的蹂躏而又人性之辉光不灭的启明星。
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名的心理学家,身处二十世纪的他,堪称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其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一家人唯一幸存了妹妹和他。此幸运,使姐弟俩成为《圣经》里那个“幸免于难的人”。离开集中营后,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炼狱般的痛苦煎熬,更将自己的苦难经历结合他的学术,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其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记录了他的部分苦难经历和意义疗法的开创过程。这本书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该书分两部分写就。第一部分,是其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则是意义疗法。
什么是意义疗法?
简单来说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助人度过生命中黑暗的时刻,而不被黑暗所吞没。弗兰克尔说: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一些学者认为,意义和价值“不过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反向形成和升华法而已”。但作者说,他就不愿意单单为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活着,也不愿意仅仅为了自己的“反向形成”而送死。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反向形成在心理学上是指: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
法国人曾做过一项民意检测,结果显示,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对48所大学的7948名大学生做过一项统计调查。在被问及什么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时,16%的学生回答说是“赚很多钱”,78%的学生回答说是“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作者说,人对意义的追求也会遇到挫折,意义疗法称其为“存在之挫折”。存在之挫折会导致神经官能症。
生活中,很多人会抱怨生活没有意义,他们受到内心空虚的困扰,弗兰克尔把这种症状称为“存在之虚无”。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此外,存在之虚无还会戴着各种面具伪装出场。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得到替代性补偿,也可能会追求权力之最原始的形态即金钱来得到补偿。
在当下的国人眼里,中国梦好似只是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和追逐,何以如此?难道正如弗兰克尔意义疗法所折射的,是饱受挫折后心灵空虚的中国人的必然选择?
再问,中国人何以如此大面积的患有存在之虚无的症状?我能想到的唯一原因是:缺乏自由。集权统治下的国民——被圈养的猪——是没有自由可言的。人没有了自由,思想便日渐萎缩,只能任由空虚和寂寞泛滥成灾,填充那空洞的精神坑洞。
存在之虚无有点类似于“空心病”。
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体被掏空。(来源:百度百科)
有此症状,但不甘沉沦的大学生们,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不失为一剂救命良药。
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The end--
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南山雾堂
公众号ID : daozhiyir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