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一:错误的二分法
人们总是认为事情不是正确就是错误、不是好就是坏、不是黑就是白。
人们很少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性的世界里。很多时候事情会包含2种以上的可能性。例如,一个人可能有4种不同的专业技能,他可以从事4种不同的工作。一部电影没有纯粹的好与坏,对于有些人好对于有些人就可能怀,它的开头好也许结尾又坏(虎头蛇尾)。智商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两者结合的产物。特定的食物也没有固定的好坏,它的好坏取决于环境。但是,现实中人们却往往喜欢非黑即白,这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惰性思维在作怪,因为仅仅区分黑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要在黑白之间区分出别的颜色则需要经过一番努力。
二分法思维减少了事情内在的可能性,容易使人一叶障目,看不到事情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
缺陷二:错误的因果关系
两件事情一起发生不代表它们具有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2件或2件以上事情同时发生。就好像你的呼吸和太阳的光照同时出现。思考一下,一个单位种了一片树林和这个单位发生了几个事故,它们几乎同时发生,是不是就说明种树引发了事故呢?
因果关系:某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就好比发电使得电灯发亮一样。
用某个牌子的洗发水洗发,头发看起来很棒。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个人。当你戴着性感的发型走出去时,一个辣妹主动搭讪你。你会认为是你的头发吸引力这个辣妹吗?不是的,它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两件相关的事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你没有发现的隐含因素。找到它们,你就会发现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辣妹向你搭讪也许她认错人了,也许是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但是你的发型使得她多看了你一眼。
我们很多错误认识或者说迷信,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产生的。比如说某次重要的考试前,你刚好去了某某寺庙上香,然后取得了好成绩,那么下次的重要考试或者什么重大事件你很大概率还是会去上香。
缺陷三:轶事
故事仅仅是故事,它不是真凭实据。
什么时候故事会变成可信赖的证据呢?当它们被重复地告知、重述、转述、解释、修饰和歪曲时,人们会赋予故事真实性。此外,故事还会将我们的偏见和立场掺杂其中。
人们相信故事有时甚至胜于证据。无论是医院的水平,某国的人权,外国的生活水平,某些物质的健康风险,还是如何取得成功,有时故事比经验证据更有吸引力。
两个认知偏见混淆了人们的视听:
1.确认偏见:人们倾向于只看到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
2.幸存者偏见:那些故事都是基于幸存者或者成功者的认知形成的。如果仅仅关注这些故事容易局限我们的思维。有时,那些失败者的故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缺陷四:大多数就是正确的
我们很多人都深受其影响,却表现的不是这样。
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是聪明的,都会意识到大部分人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犯错误。
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总是趋向于采取和大部分人一致的行动,即使他们知道一致性会产生有害的结果。因为一致性是金钱、道德和功能之间的最强烈的刺激。采取从众的行为即使造成金钱的损失、道德的沦丧、功能的散失也不会产生很强的自责情绪。
人们趋向于从众,即使他们知道这是错误的。因此,想法可以像野火一样传播,意见可以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以及不必要的无用的东西,如名人使用的猫食品牌,可以上新闻头条。
正如理查德·道金斯在模因论中阐述的一样,人与人之间传递的信息非常不稳定。人们引导了信息的传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任何事物”变成自己需要的“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