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与被动有天壤之别。
大多数人因持续困在家里,是有情绪的,包括平日里“喜宅一族”。
有个60人的周边邻居群,只要聊到旅游,情绪高亢,把过去的照片翻出来,回味一番。
这些天,搜罗各种美食,组团参团的,都是这帮女人。群吐槽,两个月来长胖好几斤。
至于男人们,吃完晚饭,多数也会与朋友闲聊。一旦发闷的时候,容易夫妻吵架。
21号那天第一次可以出小区,有位邻居坐上了离沪高铁,到目的地酒店隔离,按她的体会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还有人就说早知道去年A国就不回来了。
她买了上个月中旬的票,HongQiao到HK,再转。一个多月没走成。
今天在PD机场与我们说再见。很有默契,谁都没问,SH这段是怎么走的。
某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今天也一路开到老家,在高速出口处被拦在隔离区,看到他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
“世上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个地方Zhengwu工作团队有没有效率,只有比了才能显现。提前办妥返乡登记申报手续,九点多到指定高速口,没接受信息!要求自行联系上报单位。
社区说昨天就报了,耐心等了近三小时,边上同程返回**街道的沪牌车过来一辆迅速处理接着又一辆。
不准下车不准上厕所,返回目的地**街道就是迟迟无音讯,真是一泡尿难死英雄汉,心情也从突破围困的愉悦到不耐,二个相邻街道的效率怎么差别如此之大?”
现阶段,等待3小时,对照别的事,根本不算什么…
而继续呆在SH的绝大多数人,正在尝试心理的突围。
并不是每回都会成功。比如我会烦躁睡眠不够,体型、皮肤变差,而没有心力去改变。
所幸,还能清晰地连接内心的自己,不妄自菲薄。
放任缓慢的节奏,一件事可以不急躁地分成几段做,相比以前,不再有时间、效率的逼仄。这是有利的方面。
而试图把每天过得不一样,似乎成了难以高攀的目标。
心态总体还是宽松的。
过日子也是围城。现在的,将来的,哪种更好,说不定呢。
如前文所写,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在无法自行对生活方式做选择时,唯有挖掘、探访眼前经历,品细节之韵味,与心灵做匹配。
总会有收获,试试看吧…
Michell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