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境由心生的心理学依据——投射效应

境由心生的心理学依据——投射效应

作者: 木炎道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7:12 被阅读391次

    《太平广记》中有个故事。讲的是蔡邕在陈留时,有个朋友召他喝酒,蔡邕走到朋友家门口时。朋友正在操琴,蔡邕在门口悄悄偷听,突然在琴声中感觉出一丝杀气,蔡邕吓得赶紧掉头跑了。朋友得知后出来把蔡邕追回,蔡邕把听到杀气的事情说了出来。

    朋友解释说刚刚弹琴时看见螳螂捕蝉,蝉将跑,螳螂在后面追,心里担心螳螂捕不到蝉,弹出来的琴曲也为之一变,无意中流露出心中之声。心动了,境也改变。

    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叫亡斧疑邻,讲的是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以为是被邻居偷走了,然后就时时观察邻居的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邻居是小偷。后来他自己无意中在山谷里找到了自己不小心遗失的斧头,之后他再见到邻居的时候,怎么看也不觉得邻居像小偷了。

    这两个故事其实讲的都是境由心生。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很多人深以为然。

    那么,境由心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其实,境由心生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推测别人,就是我们熟知的以己度人。

    关于投射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

    随机选取8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并对征求TA们的意见,询问TA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走在校园里。

    结果有48个人愿意背,而且TA们觉得大部分人都会愿意做这个事情;而不愿意背的人则认为,只有极少数人会愿意做这个事情。

    由此可见,这些人把自己的看法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

    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推测别人的投射效应,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是相同投射:和不熟悉的人交际时,由于相互之间了解不够多,相同投射极易发生,主要体现为我们一般都会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主观的评估别人。

    比如有些人请别人吃饭,一般按自己的喜好准备菜品,有时候还会不停的劝别人吃某种菜,但大部分时候,客人并不喜欢吃这些菜,碍于礼貌又不得不吃。其实这本身也是一种投射,人们在最开始接触别人的时候,潜意识里都会觉得别人的喜好和我们是一致的,但大部分时候事实并非如此。

    投射效应第二种是愿望投射:就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

    比如很多人会有自己喜欢的偶像,那这些人也会希望别人喜欢TA们的偶像,如果有其他人对TA们的偶像给出不好的评论,那可能还会引发争论。现在网上引起亲友互掐的事情莫过于讨论转基因和中医了,这其实也是心理投射效应的结果。

    投射效应第三种是情感投射: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觉得好,越来越喜欢;对自己不不喜欢的人或事物,则会越看越觉得不好,越来越讨厌。

    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热恋中的两个人,总会觉得对方特别好看,而且越看越好看。

    实际上,投射效应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心理偏差,这个效应会影响到我们看待人或事物的客观性、中立性。我们常说要注意运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去看待所见事物和人,有意识地换位思考,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有效方法。

    投射效应也并非只有不好的影响,投射效应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用来减轻焦虑感,并且能够保护我们内心的那个小孩。

    甚至,如果你足够聪明,你还可以利用投射效应,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这个人的人生走向。

    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原来,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心中所反射出来的样子。

    《无常经》中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现在看来,佛陀讲的一点没错: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命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好是坏,都由自己决定。但是自己所呈现出的境遇,却和自己的心有关。佛陀说的“相”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相”即人的相貌,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心胸狭窄之人,其相貌所呈现出来的也和其心一样;二是“外相”即人能向外所看到的世界,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其格局也就有多大,事业也就有多大。如同一个老板心里爱越大,动力就越大,能爱多少人,就能赚取多少人心,企业就有多大。

    我们心怀善念,心灵是美好的,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大多数也是真善美的。

    我们心怀恶念,心灵污浊,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大多数也是黑暗浑浊的。

    有句话忘记出自哪里,是这么说的:“想要告诉你,美丽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倒映出这个世界的,你的眼瞳。”

    愿你能有一双倒映出美丽世界的眼瞳,愿你能有一颗透明纯净的心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境由心生的心理学依据——投射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tt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