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商越高,成就越高。
2、如果你只关注其中智商“比较高”的人群,那些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后天努力的因素很重要。
3、如果你再只关注“2”中更小范围的人群,那些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还是先天的因素厉害。
如果你一个同事家的小孩就读于美国名校,你一个亲戚家的小孩从小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大学同学家的小孩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级,你邻居家的小孩数学竞赛得了奖,你还能气定神闲地放任你家小孩打电子游戏吗?
我能。而且我建议你也这么做。
埃文特说,没有名校学位,参加这种水平的竞争,就好象在别人有绳索、而你没有绳索帮助的情况下攀爬一面墙----也许你也能爬上去,可是那非常、非常难。
而且现在的竞争局面跟20年前非常不一样。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上了名校和没上名校,机会差距越来越大。学生和家长迅速做出了反应,所以现在常春藤的录取率从20年前的四分之一变成了个位数的百分点。
1980年代,美国家长陪孩子的平均时间是妈妈每周12小时,爸爸每周4小时。现在,没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16小时,爸爸每周7小时。有大学学位的家长,妈妈每周22小时,爸爸每周10小时。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些自己有大学学位的“高端”家长。他们收入比别人多,工作时间比别人长,但是陪孩子的时间也比别人长。所以咱们中国家长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家长教育小孩都是放任自流----那是美国“低端”的教育方法。现在的“高端”家长的教育竞争,可能比中国还惨烈。在曼哈顿之类的地区,如果你从小孩一出生就去那所最好的学前班报名,你可能已经报晚了。最好的学前班出来的学生才能最好的小学,然后才能去最好的中学,走上通往常春藤的特别通道。
美国没有多少请家教,主流模式是自己带----从早上就要比正常时间早起做几道数学题再去上学,到放学后参加各种课外班,家长全程陪护。
埃文特不打算参加这个竞赛,他给了三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一、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别的孩子一起胡乱的打闹,这样出来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项一项的指标,考取数据,满足大人的要求,长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病。
第二,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人们认名校这个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养上起到多大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帮着念念书,背背乘法口诀----后期未必有用,难道好学生不应该独立学习吗?
第三、家长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跟亲朋好友一说人人羡慕,也放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个羡慕。关键在于,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埃文特的策略是继续纵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成绩和指标。他说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从小高强度竞争未必好,名校未必有用,这不是哪个学者突发奇想的说法,这是学界的共识。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状态很不正常,也可以说不健康,我甚至怀疑这些被父母强行推 出来的孩子,将来没有足够的品格和后劲去取得真正的成就。今日名校竞争之激烈,很像是竞技体育选拔运动员。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进职业队当明星,你必须从小就严格训练,甚至可能一步走错都不行。那么也正如职业优育,通往名校之路会有大量的被淘汰者,会有人中途失去资格 ,会有人永久性地受伤,会有人因此连平凡的一生都过不好。
万维钢建议的策略是----
1、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赋有热情,本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竞技体育级别的训练,那你就好好培养;
2、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赋和热情在别的方面,那就别忘了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出人头地;
3、不管走哪条路,让孩子和家长付出太多牺牲,甚至牺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都是不值得的。
还有一点,我坚决不信,将来的世界会被一帮从小就知道听话学习的“好孩子”主导----所以你要真对孩子有巨大期望,那就别往那个方向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