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万维钢,是看他的《智识过人: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感觉挺不错。这本《高手》是《万维钢精英日课》精选。他的专栏在得到也应该是受欢迎的栏目,所以顺手买来看看。看完后略有点小失望,不过作为思维拓展也还过得去。
1.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很多人会执着于对错好坏,道德判断,但随着经历和阅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很多时候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立场不一样,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我觉得这句话更加体现的是灵活性或适应性。在怎样的情景或环境下适用哪种的想法。
2. 道歉三步曲:
1)明确动机:不是为了赢回别人的信任,而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2)学到东西:态度有问题就解决态度问题,能力有问题就解决能力问题
3)提出道歉:说明你的错误和改变,但把是否原谅的决定权留给对方
这个跟我们平时对道歉的理解最大的不同在于动机,一个是对别人的期待,另一个是对自己的要求
3.天才与疯子:
共同点:认知抑制解除
不同点;智能,实际是判断力,判断细节的重要性,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处理
4.浪漫机制:命运体制,选择体制,契约体制
很多人慨叹好男人都结婚了,但研究者的结论是结了婚才变成了好男人。
契约体制的精髓在于作了选择之后,如何将它变得更好。这不仅适用于婚姻,也适用于职场与事业。
5. 关于决策:这部分倒是给我印象较深。
科学决策四步骤:扩充你的选项,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从长远考虑,为决策错误作好准备
看起来很简单,现实生活中真正做起来却不一定做得到。像第三选择,找不到自己喜欢的选项就决定自己创造自己喜欢的,这都是扩充选项的体现。但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由于思维定势,不容易意识到有别的选择。
应对选择的纠结有个很好的办法:10/10/10法则:
1)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有何感想?
2)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3)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预测未来的时候,一看基础比率,二看特殊性。其实就是先看大多数人的平均状态,然后再思考这个状态是否适用于自己身上。拿搜索来举例。我其实觉得搜索的结果并不可靠。大家想当然认为搜索出来的结果是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见,但它真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与观点吗?想想水军们,想想众多的网上谣言。即使它真代表了大多数人意见,但大多数人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吗?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还有大多数的意见和状态就一定适用于你本人身上吗?现代人,越来越被机器和数据绑架了,稍不留意,就容易陷入盲从的状态。
6. 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在生活中,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
有段话大家都非常熟悉:
神啊,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智慧,好让我能区别这两者的不同。
这段话起源于斯多葛派哲学。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放在能控制的东西上,并有勇气去控制。如果真的做到,就能到达豁达,荣辱不惊的境界了。知易行难,我还得好好努力。
7. 指导生活的算法
数学家是很神奇的生物。数学家将生活中的很多选择看成数学问题,于是就用算法来解决很多日常问题。
第一个是什么时候该做选择的问题。有个重要的数字37%。就拿择偶而言,定下开始寻找对象和准备结婚的时间,根据37%规划,定下观察期和决策期的分割点。在观察期尝试,在决策期作决策。虽然不浪漫,但能确保某种水平上的结果。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探索与收获的取舍问题。你到底该花精力去探索新的信息,还是专注于从已有的信息中得到收获?数学家基廷斯提出了复杂的解决方式案,并给每个选项计算了一个指数,形成了基廷斯指数。如果你想作决策,可以查表来看看从算法而言,你更好的选择是什么。
过度拟合:若模型要一丝不苟地反映已知的所有数据,它对未知数据的预测能力就会非常差。
数学家告诉你的时间管理原则:
最近截止日期算法,摩尔算法,小事优先,加权最短处理时间算法
可惜身边没有数学家,很好奇数学家是否真用算法指导生活,在算法指导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哈哈。
8. 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
一是学校表现不一定能反映真实能力,二是学校奖励的是遵守规则的人。规则就是去极端化,但通常特别厉害的人也是极端的人。
9. 喜欢=熟悉+意外
最容易被接受的东西,往往能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熟悉和新奇之间的平衡类似于“学习区”的概念。只是学习区的概念不应该只用于学习和成长中,而可以扩展到工作,娱乐,研究等各方面。
10. 成熟度=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度
最后,好几本书都推荐印象笔记,下次得学习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