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末播出的《朗读者》中,当倪萍眼含热泪数度哽咽读完《姥姥语录》选段的时候,董卿走上台去,动情地握着倪萍的手,说“其实当一个人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什么也带不走的,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心底里存下来的那些记忆。”这时镜头定格在那双紧紧相握的手上,董卿接着说“倪萍姐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方舞台,也为我们留下了这辈子抹不去的一份记忆。谢谢你。”然后一直相握的手轻轻松开,董卿左腿站着不动,右腿俏皮地翘起,靠在倪萍的右肩膀上,倪萍这时也张开手臂,左手拿着书稿,右手顺势将靠过来的董卿揽在怀里,手心轻轻地拍打着董卿的肩头。
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瞬时被这握手和拥抱深深融化了,好长时间都沉浸在这份情感的热流里,回味不已。这一握手和一拥抱里,我既看到了两代“央视一姐”无比真切的惺惺相惜,又看到了优秀主持人的精神在她们之间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元宵节前追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时候,我内心有点小小的失落。继《中国成语大会》之后,难得再遇到自己这么喜欢的节目,生怕追完之后又没有喜欢看的节目了。惊喜的是,不久之后,我又迎来了《朗读者》。还是我喜欢的董卿,还是喜欢的味道,只不过这次的董卿比之前在诗词大会上感受到的董卿更多了一份厚重和柔情。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这档节目是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潜心打磨一年才出的,所以它身上倾注了董卿更多的个人情感,也更多地渗入了董卿的个人沉淀和文化素养的缘故。
看腻了许多千篇一律的纯娱乐名人真人秀综艺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像是一股清流,滋润了许多观众荒芜已久的内心,一时间引发了观众的强烈追捧。尽管它们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但是它们至少让我们在严寒之中看到了枝头上的一抹新绿。我想,这类文化类综艺节目超越节目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们是一个引子,是风向标,它们引导着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放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可以让我们重新拾起学生时代对诗词、成语和朗诵的热爱,让那些曾经启迪过温暖过我们的力量再次在心中唤起。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喜欢看文化类综艺节目,40.9%的受访者认为这类节目的吸引人之处在于能使人感受到文化之美,61.0%的受访者期待文化类综艺节目发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表明,绝大多数观众在内心深处都葆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我们希望这股文化的清流能够很快聚流成河,聚河成海,引导着人们重新跳入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自在遨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