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当初的相识,那么是否能够消弭悲情的雨。
网上有人说剧情一般却依然感动,也有人说看过开头就知道结尾······我想说它被时光遗弃在茫茫片海的一角,彼时失意的我不知为何极力寻找爱情的心灵鸡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与它邂逅在网络。在灯火阑珊的夜晚适合一个人静静的观看。
我叫林明宽,我叫陈文青,男女主人公在六度联结中结识于金门的夏日环岛。阿宽说所有来金门的人都是过客,只有那夏日精灵(栗喉蜂虎)对金门还有着眷恋。小青说她绝不会让另一只夫妻鱼死去,明年的夏天她一定会回来。这么青涩的恋爱,想必对青春时期的你也有种不可名状的撞击。演员的选择,不是国际大腕,甚至是你从没听说过的人,却也能让你领略到不同的视觉景象。
此片取景大部分也可说是全部就在金门(让我联想到了历史上的炮轰金门)。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胜景”的美称。在那环岛芭蕉叶大的萧冷中的光景中却也充满着小村人家炊烟温暖。起初我觉得那片中人物或场景有些许单调,可能是为了成本,但我始终觉得是为了陪衬,烘托出悲剧的色彩。似乎在青春爱情影片中单车是高中的不变的印记,冰淇淋是那盛夏骄阳的产物。画面开始时的海上日出,中间的晚霞夕阳,玩耍时的空旷天地,偶尔的小矛盾,纯真的情谊,多么美妙的夏日暑假才会有的气味。
第一次看时完全被那种简单到现实没见到的爱所感动,后来重温的几次才发现片中到处是为后文悲剧埋下了伏笔,抑或是为下一场画面的所有出现显得顺理成章,平铺直叙的到底也是种魅力,虽然开始有那么几秒的插叙。比如,金门第一痴情男阿辉伯,最后也是阿宽;阿宽的妈与兵哥哥的爱情苦药,阿宽与小青的阴阳相隔·····。其次,那淡淡的语言文字和语音也是那么的给人以吸引力还有那饶有特色的当地特点的比喻。或许最值得一提的就属原声音乐了,《习惯》、《夏天协奏曲》等歌词与曲调在合适的片段出现,给看的人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我是在晚上看的,所以那种略哀的旋律与简单的画面至今还犹存脑海。对于他们的匆匆离别,也算是那年的匆匆,可是再见时是否红着眼还是红着脸都是奢侈。
再来谈谈剧情,前面也曾说过有人见微知著,可是你真的一开始就知道小静就是小青的双胞胎妹妹吗?真的知道小青带着帽子是有病吗?小青不顾危险的去追求爱吗?······我想那只是逞你的口头之快罢了。剧情不可说很有创意,却也不能说得一无是处,起码我觉得这种清晰的顺叙就不错,再者它处处微妙的伏笔可谓是一绝。情节不曲折离奇却也有跌宕,剪切的也刚刚好,颜色的应用也很准,很符合气息。现在浅谈下题材,爱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青年的爱情适应的人群不用说是年轻的一代,确实年轻的人才会容易体会,因为年轻,所以荒唐。有市场份地,可能宣城力度还不够是它不能轰动一时的一个原因之一吧。还有就是取景金门,真的和故事发生地还是巧妙的配合着的。
最后,抛开所有的艺术,仅谈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导演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所以有人会说无思想的东西不好,其实任何东西都有思想,只是你不理解。我的感受是欣赏一部片子与你的心境·场地以及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觉得在一定意义层面上对我是产生了冲击心底的作用。人人都期待一个她,不离不弃。可是很多人注定是过客,而导演或是编剧也想表达爱真的很美好。可是以悲剧休止或许是它的另一种构造,总之,它让那时的我真诚的落泪了,就是这么任性不任命。 可是现在想想,发觉如导师所言,很多风花雪月的东西未免太过矫情,无病呻吟。也就是说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而一部青年影片失去了本该有的青春活力和教育意义,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没了爱情还能活下去,没了面包你就是想活都活不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生活主旋律不是爱情。一部成功的影片既要高雅又要通俗,有些东西可以后期改进,而有些东西不能,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晶,慢工出细活,团结力量大。
《夏日协奏曲》有她的魅力,而此刻的我不想给予她赞美。因为她还不够好,不够悲。那时的我也不够明白,人活着就是来承受苦难的。如果这都算是一部好的悲剧那只能算是悲剧影片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