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着七月的尾巴,趁着最后一个周末,外卖了爱吃的大福和豆乳盒子,泡了壶绿茶,享受一上午的宁静。《一个人的好天气》,我是被书的题目吸引来的。本以为书本内容会说的是励志女性奋斗的故事,亦或者女孩儿从大学出来后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大变故之后依然勇敢坚强的故事。然而,故事并不是在强调励志,主人公三田知寿一开始的生活态度甚至很靡费:不学习,出去打工,恋爱失败,有顺手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和妈妈关系不好,变扭......由于妈妈要去中国工作,所以寄宿在吟子(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家中。知寿和吟子一老一少却形成了一种不和谐的对比:吟子很热爱生活,对每天都积极,会去参加舞蹈学校;而作为年轻人的知寿,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没有兴趣和爱好,甚至有时候会对吟子冷嘲热讽以掩饰内心对吟子乐观心态的嫉妒。书是符合日式风格的叨叨絮絮和平平淡淡。句子像是被太阳晒焉了一样,无精打采的没有斗志,又像小学生的日记一样,东一句西一句,却也会偶尔看到类似于“妈妈今天穿的不是小猫的围裙,换成了粉色小白兔的围裙”这样细致到温暖的句子。
天气仍然燥热,空调没有双休没有暑假,加班加点工作着,已经发出了低沉的“呜呜”声,如委屈的哭诉。前阵子,听到这般声音还于心不忍,还会让它休息一阵子。这阵子,太阳馈赠给大地的能量似乎已经开始饱和,空气中到处带着温度,我也已经投降,无法忍受一刻钟头的燥热了。那“呜呜”声和窗外的蝉鸣声混合着,倒也觉得习惯了。“三田知寿喜欢的就是这种天气啊。”偶尔从书本中回神,会这么突然想着。
现在已经记不得为什么没有完成这个笔记,甚至书本中的很多细节内容也记不太清了。然而,最后知寿离开呤子家后的一段时间,经过呤子家已经不会再对自己独立感到恐惧的那段描写我印象无比深刻。我们终究需要长大的吧。
不懂事的时候,是羡慕大人的。可以随意吃好吃的,不用上学,不用受家长的指责和批评,不用听老师的说教,没有考试,偶尔还可以和朋友相约出去游玩。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反而没有了长大的勇气。大人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生活下去的重担、需要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的繁琐......这一切摆在面前的时候,竟有几分退却。“永远是个孩子多好啊。”即将面临大学毕业的我曾经如此不负责任的想过。那时候的自己,甚至盘算过,厚颜无耻在老家做份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然后没脸没皮的每天在父母家里趁吃趁喝。
想来,那时,内心是充满了恐惧。就如同知寿刚要找份工作离开呤子的心情一样。因为未知而恐惧。“毕业了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离开父母能够独立生活吗?”未来就像黑洞般除了一团黑什么也看不见。
现在回想起那种心情,都会让我感到庆幸。庆幸当时那个懦弱的自己选择走出自己的恐惧,庆幸自己最终还是选择尝试一个人的生活。离开父母,学会独立。
犹记得第一次是租在一栋老房子里。房子坐落在幽深的老巷子里。整条巷子只有巷头孤零零的竖着一只路灯,微弱的吐出星光。老房子墙壁上长满青苔。楼梯一到晚上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一到加班回家,从巷头到家的那段路,我都会屏住呼吸,加快脚步,并留心后面有没有可疑人物。每次安全到家,总能听到我心脏因为疾走而发出的声音。当然,回到家里,留心小强的“战争”才刚拉开帷幕。不得不感叹,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不愿意再次住进那样的老房子,那段经历却让我真正获得某种勇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又让我唤起了那段回忆。它给了我某种共鸣。一种感谢恐惧给我勇气的共鸣。一种我们终须长大的共鸣。
一本书,20岁读的是故事,30岁读的是经验,40岁读的是梦想,80岁读的可能是人生。如果我更年轻的时候读这本书,可能只看得到女主角的叛逆。而当我面临过需要独立生活的恐惧时,我才能稍微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难怪小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经典的时候,心跳也仅仅比平常多一点而已)
现在,我还是会有很多恐惧,有时候仍然会因为恐惧不愿意往前走。不过,还好,至少我知道,也会鼓励自己,没准往前走比在原地更好呢!况且,趁着这么年轻,我们不也应该多走走路,这样才能更早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