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俞军老师的产品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中小企业面对BAT三座大山的压迫。BAT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产品体验都不会太差,加之有强大的渠道优势,以至于让它们的产品替换成本几乎为零。那么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要在产品上获取更大的用户价值,达到很高的用户体验,就变得非常难。
在同一个维度上的竞争,也就是存量市场的竞争,更多比拼的是体量,是资本间的竞争。跳跃到增量市场,只需要做到体验及格,然后迅速扩大规模,建立替换成本的护城河,反倒是更好走的一条路。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所谓“蓝海”。如果你发现一个无人烟之处,可能它真的没有需求,可能无数先烈尝试过并放弃的市场。那么要做到维度的升级,只有创新一条路。
对于创新,有几个经典的误区。
创新并非一味的寻求与众不同。
有些被市场普遍接受的规则或潜规则,打破它们的成本是很高的。比如我们知道,现在电脑键盘的排布,其实是为了打字“慢”而非为了“快”。比如A字母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但却是与左手小指对应。这样排布的目的,是由于早年的打字机反应速度太慢,如果输入快了,会卡顿;后来这个习惯就变成行业标准流传下来直至今天。我相信没有厂商敢于挑战这个惯例,谁想要发明一个可以输入更快的键盘可能只有失败收场。还有比如定价上用的小技巧,3000元的手机,标价2999元。老罗的锤子就这个现象曾经激烈的批判过,挣扎过要挑战这个规律,就要标价3000元,结果可想而知。现在锤子手机也改回来了,标价8999元,3999元等。
创新不是“学霸”型人才的专利。
很多人认为,创新离我们很远。那都是实验室里白胡子老头拿着瓶瓶罐罐做实验得出来的,或者是居里夫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超级学霸在纸上不停的写写画画捣鼓出来的。其实,真相不是这样。就算是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如果客观的说,也只能说是临门一脚罢了;他说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真的不是谦虚。哥白尼观天象,直觉的认为日心说更好解释各种行星运动规律;弟谷做了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的真实的行星运动数据;他的助手开普勒得到了这些数据,并进行大量运算,发现的行星的运行轨迹为椭圆;笛卡尔建立的解析几何,并建立了坐标系;伽利略发明了望远境,并通过实证的方法,计算出了重力加速度是个恒定值;科学界普遍开始关注运动,也就是速度这个概念;对于连续运动轨迹的无限切分,并用于表述速度的变化,也就是导数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已经呼之欲出了(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同时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不可否认牛顿的伟大,正如诺贝尔奖的理念,就是奖励那些灵光一现,临门一脚创造性的人。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之后,也坦诚如果不是他,其实也会有人很快发现这个规律。 这也是事实,“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实光速的不变性,从逻辑上证明以太的存在就会产生悖论,这时候,也只需要创新性的灵光一现即可。
付盛放弃国安全市场,与360死磕这个存量市场机会不大,出海做了猎豹移动并获成功。因为存量市场就算与360体验做到一样,甚至更优,但加上用户的替换成本,可能产品总体用户体验还是负分,但到了海外市场,那几乎可以独步天下。
未来的创新,现多会出现的跨界的连接点上。传统的创新,好比是一个教室里进行闭卷考试,这时候,占优了肯定是学习好的同学。但如果改成了开卷考试,甚至可以场外求助。这时情况就不一定了。可能通过连接、跨界广泛获得资源整合,发生化学反应,才是当下和未来的创新之源。乔布斯把电脑装到手机里,并做了触屏体验,带动了智能手机革命。
做为"离CEO最近的产品经理",最好把自己培养成“斜杠青年”。因为创新,更多会发生的界与界的连接点上,比如AI+金融可以推动出现fintech领域变革。谁能够深刻感受技术飞速进步对各领域的影响,才最有机会把握先机,成为人类大创新和大创造的承担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