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禅宗五祖曾问:“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
六祖慧能答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初见这段话时我才刚念高二,作为一名标准的理科生,简直一头雾水。
既是风吹幡动,那便风动幡也动,岂有“风幡不动,只为仁者心动”之理?
直到读了林清玄的评析,方知晓人心所动,则所视万物皆可动;人若呆滞,风吹幡动亦会视而不见。
彼时恍然大悟,从此便在我的心间种下了一棵菩提。
2
禅意的菩提终年庇荫,多怨世人无禅心,亦读不懂禅意。
落花散尽参透身世凄清,自有黛玉为花立冢;落叶凋零明了盛夏已尽,由见山僧一叶知秋。
没有禅意的眼睛,落花便为败花,落叶皆为枯叶,除却衰败与凋零再无它意。
万物本无言,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眩目的光彩。
耳得为声,目遇成色,人生处处皆可成为那面召唤灵魂的旗帜。
沈从文说:“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万物各有根源,也自有其去处。虽是缘来缘去终会散,但若能缘起时参透点什么,至少缘灭间不至于空无一物。
3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念书那会儿,幸觅得一良友,他是古书里走出来的俏书生,一手小楷亦是眉清目秀。
每每忆及故人,他定会不紧不慢,从口中悠悠地吐出蒋捷的那首《听雨》。
少年听雨不知愁,且伴红烛罗帐上歌楼;中年听雨识愁味,遥寄舟中断雁唤西风;晚年听雨莫言愁,卧于僧庐点滴到日中。
大抵是我年幼懵懂,虽常闻他于耳畔云云,却未曾解得其中滋味。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雨还是当年的雨,听雨者亦是当年人,只是心已参透悲欢离合,任阶前的雨一夜点滴到天明,也不再为之所动。
我曾一度以为这即是参透世俗后的大彻大悟,如同一位苦行僧,不远千里一步一朝拜只求修成正果。
4
但随年岁渐长,我竟不觉从中捕捉到一丝无可奈何的愁绪。
靖康之变,赵明诚携妻南渡病卒异乡,李清照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天暗云低乍暖还寒,窗前秋雨淅淅沥沥,一颗一颗可不同珠落玉盘般悦耳动听。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丝丝寸寸砸进心头,无边无尽又岂是一个“愁”字能说清道明。
说什么“悲欢离合总无情”,我才不信。
若真无情,便任它雨疏风骤照旧呼呼入眠,怎还竖起双耳一夜点滴到天明?
可见这山亦不是山,水亦不是水,而今半生浮萍两鬓星星,便纵有满腹苦楚,且落得一个欲说还休!
5
“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常言道:佛法渡人自觉觉已。绝非菩萨切身之行,又从何处可言众生皆苦?
诚想佛门无欲无求却心系苍生,莫不是忘了修行不易?依在下愚见实乃“仁者心动”。
我慕禅宗洞察世事、开悟智慧,却从不求涅槃寂静,亦不羡。
就拿这听雨来说,居所安逸农耕富足,自当感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西楼秋夜清歌相忆,尤为唏嘘“梧桐夜上三更雨,声声叶叶是别离”。
尚且逢春开怀、辞友嘤嘤,更别谈国破夫亡、身世漂零了,愁得辗转反侧、肝肠寸断都不为过。
求颗仁者心,灵动处世万物不在吾心外。无论好坏统统咀嚼一番,该收的收,该吐的吐,何必闷死憋坏了自己。
不为别的,净图个痛快滋味才不枉人间一遭。
套用宫二的话,“想想人生一笑而了,那都是赌气的话,若真世事皆了了,那该多无趣呀!”
— —
作者简介:太阳奶糖喵,一个热爱生活的95后,喜欢思考,努力成长,把温暖分享给屏幕前的你。
微信公众号:太阳奶糖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