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接孩子放学回家。他说放一首自己唱的歌给我听。
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悲催的是,大小伙子一定要求我说出他唱的英文歌曲的意思。
由于教育背景的因素,我的英文,一直是精读好于听力的。结果第一句就卡在一个单词的辅音上,怎么也猜不出那个单词,以及随之而来的整句意思。
大小伙子又特别较真。本来他是抱有我听懂了,然后好好夸赞他一番的心思的。
结果第一句放了一遍又一遍,怎么也听不清。
我在开车间隙,在红绿灯的变换里,在马路的各色喧嚣里,拼命试图捕捉到那个单词的发音,仍旧无果。
最后,大小伙子恼羞成怒。认为他明明把歌词英文咬字很清楚,这么简单的句子,我如果听不清,就是没在认真听,就是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路程,在小小封闭空间里的两个人,是怎样的不开心。一个要反复试图解释,一个是不听并严厉指责。
到了最后,孩子的话越说越激动,越来越难听。为娘我简直要火冒三丈了,觉得这孩子怎么这样不可理喻。
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大概经常会发生在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
孩子自13岁以后的几年,从初中到高中,是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一个阶段。
一方面,他们心理上很要自立,希望被父母老师和同学小友们给予足够尊重和重视。
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还处于非常动荡不定的阶段。
思维方式、思维逻辑和处事方式都还没有定型,整体生活能力还没有跟上,容易偏颇、激动和走极端。
他们经常感受到的情绪大概是:愤怒和无奈。
这种情绪也是他们的父母所同样深深感受到的。
好在家长作为成年人,在情绪峰值过后,会回头反思,然后在孩子面前恢复冷静的姿态,在孩子情绪稍稍平复后,给予劝慰和引导。
做父母的基本都是这辈子头回做父母,经验都得从头积累。遇到在教育和沟通方面的棘手问题,很多时候自己也是困惑无措的。
但是,做父母的这种情况和状态,孩子是不会也不可能理解的。在他们眼里,父母就理所应当知晓一切,就应该能够解决问题。
同时,在很多方面,做父母的目前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已然快要成人的孩子相比,可能已经落后或落伍。这给父母在教育引导和正面影响孩子时,无形中又增添了不小困难。
无论如何,父母爱孩子是个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很多事情都有回旋余地和解决办法。
不管什么方式方法,保持亲子之间沟通的顺畅性和弹性空间还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同行者、同盟军。做父母的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清楚职责所在。
所以,即使有一时气恼和愤怒,父母也没必要对孩子搞“冷战”,没必要对着孩子把狠话说绝。那样的话,是两败俱伤,最终伤的是双方的心。
所以,今天为娘我,先要自己冷静下来,回头再求良策。
只要心中有爱,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罗溪写于2019年2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