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教儿子写一篇关于雷锋精神的作文,孩子问我怎么写,我突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脑子里突然想起去世已久的啊公。
在我大概只有五六岁时,爸妈把我送到了爸爸的生父(我叫啊公)那边养,啊公是个老中医,退休在家开个小医馆,方便镇上和附近认识的患者过来看病。
那时的我开始懂事,啊公送我上学前班,有空不单教我读书写字,还经常教我各种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句话他常说的“好人不怕多做的!”啊公说这些话不单单是常常挂嘴边,更多的是表现在生活上的事情上。
那时我跟着啊公是在河源很偏僻的小镇好义,当时交通什么也不方便,但是啊公却会为危急的病患出夜诊,我只记得有时寒冷的大半夜,有人拍我家门,大声喊“张医生啊!救命啊!”这时啊公就会急忙开门,然后那些人哭腔般哀求啊公,啊公二话不说来我睡的房间拿他的出诊箱,简单收拾就走了。第二天中午时分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如果碰上那天是趁虚,啊公还要简单洗漱吃了早饭,继续给登门的病患看病。啊婆有时说,这样太累了,要不不要出夜诊吧!啊公总说,人家也是没有办法,很紧急才会找上门,能帮就帮吧。
啊公一直都是秉着医者父母心的职业操守,时时替患者着想的医德医风,在镇上也是深受大家敬重。记得一次有一对夫妻带着一个比我小一岁左右孩子来看,当时需要手术,但是我们家医馆毕竟只是小诊所,手术台什么都没有,啊公立马带着夫妇去离我们家不远的卫生院(啊公曾经就是那边退休下来的院长)找医生帮了那个孩子。事后出院他们带着孩子来感谢啊公,看着那对拮据的夫妻和可怜的孩子,啊公留了他们吃饭,并且冲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喝,那些奶粉其实是深圳叔叔寄回来给啊公补身体的。反正后面走时,啊公给孩子一些营养品,药之类的,并叮嘱那对夫妻注意照顾孩子之类,人家是千恩万谢地谢过啊公才回去了。
正因为啊公都是行善为乐,退休后在深圳的叔叔姑姑都说接他过去生活,但是公一直都婉拒,说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在老家那边吧。他说那边还是有很多熟悉的病患时常会来找他看病,就是这样,行医一辈子的啊公应该是想能用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别人。
直到后来啊公真的被叔叔接去深圳生活,听啊婆说,去到那边,还是有一些曾经的病患在深圳或者老家那边的都会过来看他,啊公其实很多都忘记了,因为爷爷看得病人实在太多,但是受过啊公恩惠的很多人却是牢牢记住了他。
时常在想,我们家长经常高喊口号要想教孩子如何如何,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言传身教。啊公应该是我懂事开始第一个对我言传身教的人,所以我特别敬重我的啊公,我为我有一个这样的啊公感到自豪。有空我想帮啊公写一个他的传记,因为啊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