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2358字,建议收听/阅读时间8分钟。
上周五,我对自己过去一年思维上的收获进行了概述。由于篇幅所限,留了一半到今天继续探讨。
*这一年,我了解了许多牛人,其中不少人还非常的年轻。比如曾经的北大才子如今的创业达人、通过投资取得上千倍回报的孙宇晨(下图),比如连续创业成功、25岁就已通过互联网积累了千万财富的刘大猫,比如发愿一年采访100个大神级牛人和阅读100本致用书籍的剽悍一只猫,再比如坚持每天5点钟起床、每周末坐高铁到大城市参加社群的简书一哥斜杠青年彭小六。
我订阅了孙宇晨的喜马拉雅专题、购买了彭小六的书籍、关注了剽悍一只猫的简书、收听了刘大猫的讲座,把骄傲和自卑等无用的情绪通通丢弃,带着谦虚和自信向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学习。
*这一年,我意识到花钱投资于自己有多么的重要。李笑来、剽悍一只猫都曾花上万元用于买书;彭小六为了与优秀的人群发生链接,每个月花几千块钱用于每周末乘坐交通前往周边的大城市;孙宇晨曾经为了30万元储蓄如何支出与父母发生争执,他的父母希望他把钱用来买房结婚,而他则坚持用于出国读书。
当然了,这其中有两个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一是花了钱买来的书我们要仔仔细细地看、付费报的课程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之后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改进我们的生活。99%的愿意掏钱的人都止步于这一关。
二是并非越贵的东西越好。市面上有许多动辄几千上万的付费课程,其质量未必比得上一本好书或者一个200元的线上课程。像李笑来这种大神最提倡的方式也是主题阅读而不是报班,彭小六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很多天价班并没有多少神奇的秘诀,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或跟踪博文等方式替代。毕竟我们的收入比较有限,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一年,我认识到持续写作的力量。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友Scalers,他从2014年1月起每天持续写作至今,起初的文章是以英语为主,后面切入口译学习训练,之后涉及到求职、计算机技术,之后涉及到成长、持续行动以及一些观点和概念的辨析。因为持续地产出文章且质量保持稳定,他接到多家出版社的出书邀约申请。
与此同时,正因为他在写作和社群方面的扎实工作,有机会结识了许多前辈,包括李笑来、古典、萧秋水、秋叶等在不同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Scalers本人的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较开始写作之初也有近百倍的增长。
持续的练习写作至少有三大好处:
一是书写是最好的思考,打磨一个话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逼迫自己让自己思考越来越严谨的过程;
二是以输出倒逼输入,激励我们去持续学习和思考;
三是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要我们持续的输出观点、兴趣、喜好,我们的文章会帮助我们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我自己今年虽然相对于以前写了不少文字,但是写作频率既不是很高也不是很稳定,写作的质量的参差不齐,所以暂时没有强烈地体会到第三点好处,但是头两个好处还是有明显的感觉。
现在我基本确定了每周三篇的写作频率,这样一个频率要求的输入量和思考量是促进我成长的强大引擎。
*这一年,我认识了运气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但却因此更加看重主观的努力。今年我读了畅销书《异类》,听了万维钢介绍的新书《成功与运气》,看了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系列直面真相的“心灵硫酸”,深刻地意识到努力与成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许多成功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
《成功与运气》一书的作者弗兰克指出:如果你认为精英们之所以成功,就全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外加在人生重大关头做出了理性的正确选择,那也不对。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而且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结合《异类》一书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时代赐予的大机会、个人的小运势、个人付出的长期努力、后天培养出来的情商、先天的智商。换句话说,努力没有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重要。
但是,正因为如此,一个渴望成长、渴望蓬勃人生的人会就此放弃努力、听天由命了吗?当然不会,这样一个人只会更加珍惜“努力”这一个他唯一可以把控的因素,将它运用到极致,然后理性地接纳最终的结果。这是我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这一年,我预感到了人工智能对于就业的大规模冲击即将到来,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穿过这道窄门。我在《人工智能将对47%的职业构成威胁,你身处其中吗》这篇文章里说,根据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到了2033年,有47%的美国工作处于高风险。
我在这篇文章里没有说到的是,同一个团队的研究预测,到了2033年,有77%的中国工作处于高风险(当然大部分是低端制造业)。
人工智能未来会不会毁灭人类,这个虽然是好莱坞题材的最爱,但在几十年内更多属于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无论是人工智能专家吴军出版的《智能时代》,还是资深的科技行业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的“前哨”专栏,主流的精英圈都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在可见的未来将会对就业产生显著的冲击,这点毋庸置疑。
最近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无人超市amazon go,这又是一个未来超市从业者大量下岗的重要信号。
挑战当前,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能松懈。虽然没必要立即转行搞起人工智能(与机器合作)或搞起艺术(机器比较难以取代的领域),但是不能抱有一劳永逸的心态,一方面要保持对于科技动向的触觉(我订阅了大量的专题就是服务于这个目的),另一方面要训练自己的快速学习的能力。我相信这两点才是未来智能时代的适应之道。
至此,本人2016年的总结基本完成了。包括一篇月度流水账和两篇思维升级概述贴。最后贴上我的2017年的年度规划,希望自己明年更加努力,年底总结有更多的口可以夸,更多的牛可以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