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15 中秋
宜思念
☆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苏轼《月饼》
◢►
对于大大小小的节日,一直没有多大的情节。常年在外,刚开始出来上学,每年回家两次,寒假暑假。后来工作,一年一次。从大北方到即将沿海的东南部,再到大四川的聚宝盆。离家越来越远,在这种不能避免被大众情绪渲染的日子,如果不去刻意淡化,会很难捱。所以早已习惯了每逢喧嚣下,享受的孤独。不单是中秋。。端午。。圣诞。。元旦。。。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必然要完成一篇"中秋”的命题作文。而我每年都会用“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给我打月饼啊。。。”来开头,很魔怔很执着。内容却是丰富,每次被老师拿来念,做范文。(可能老师健忘我这个梗哈哈哈)。那时候,还是很盼望着过中秋。因为小节目非常丰富,哪像现在,都是互相送送难吃到死的月饼,加寒暄几句。
能拿来聊聊的,也只有儿时,家家户户认真过民俗的美好记忆。
老家山西介休的中秋节,首先是一个“团圆节”。人们特别注重八月十五全家团圆团聚,外出的人纷纷赶在皓月升空之前回到家,与家人相聚,共庆佳节。而出嫁的姑娘则忌讳在娘家过中秋,一定要赶回婆家。
▲已经很难见到的特大月饼
团聚宴会上,每家每户讲究摆一个自己制作的特大月饼,直径1至2尺,叫“团圆月饼”,寿阳一带叫“完月”。还有的地方将月饼制作成塔饼,即将月饼由小到大层层垒叠起来,像一座宝塔。交城、文水、祁县一带,孩子们还要做许多“耍耍月饼”,即将月饼做成老虎、兔子、猴子、狮子、老寿星等形状,可食可玩,十分有趣。
▲做月饼的模具
这些牛逼的习俗现在统统消失的渣渣都不剩了。
想起那时候我一个小不点,看着我奶奶手打月饼,在旁边央求着,多做几个小动物模样的月饼吧。奶奶宠我,每次都答应,但为什么记得做多少都不够我吃。(麻蛋,写到这儿我又哭了。这种复杂的程序,家家户户都已经懒得去操作,奶奶也老了,做不动了,我这辈子可能再也吃不到了。)
还有一项特别吸引小孩子的好玩的,叫“点灯灯”。晚上,纸做的小船,里面放个小蜡烛,点上,放在水面。奶奶是放在家里储藏水的大水缸里,美极了。深刻的记忆。
对于节日的美好,都全部定格在儿时。
08年大一,去北京上学,第一年不在家过的中秋。因为这几个要素,记得也很清楚。没想到的是,那天的八月十五,在宿舍,有一个还不太熟的最后搬来的女生,晚上发病,浑身抽搐。然而我们另外几个人蒙掉地不知情,从来没听她说过自己有生病,也都是长这么大没遇到过的情况,几个人慌乱的打120,叫老师,后来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定时的会发生,叮嘱我们以后要照顾好她,再遇到之后怎么第一时间处理。
狗血的剧情来了,我们几个同样是从天南地北来的姑娘,面对突发的状况本身就被吓得半死,这件事之后,我们这个寝室估计一下就被全班所瞩目。把她刚刚安顿好,也平复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几个女生,没好气的冲了进来,一句没问就指责我们,并夹杂着很不礼貌的言语,我们几个坐在床上,一脸蒙逼地被莫名其妙骂,大概是说为什么我们没关注那个发病的女生之类。简直每一句都是想把你给弄死的架势,一点都不夸张。后来她们怎么走的已经记不得,就记得我们几个傻逼似的,没反抗,等她们走了,我们终于哭了。后来知道那几个是之前就玩的好的一波人。却容不得解释。第一个离家的,中秋夜。
也是过了八年,第一次为了写这篇才把这件事又想起来,当时的委屈,想家,头一次接触这外面的百态世界的嘴脸,受到的难以消化的冲击,也没有跟家里跟朋友说什么。我知道,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就是这么大的考验,我选择了出来,就要承担一切风险。是的,我一直是固执到死不肯回头。
之后到现在的中秋,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过法,都是普通日子里的一天而且好几年都是上班中度过。
可能会遇到很多夸张的表情,他们跟你说,‘又没人拦着你回家’,‘出去这么久也没见你混出个什么样儿’,‘想回就回去啊’。等等。
想说的是,对于每一个不管在哪里漂的朋友,故乡对于我们,早已变了模样,上过的学校,年复一年走过的街道,从小吃到大的小卖部,路边摊,都不是了印象中的气息,甚至消失,在故乡认识的人,还没有在别的城市的多。
樊小纯说:“流亡的人,才得到故乡。”
最初的美好的记忆定格在心里
所以
就算异乡永远是异乡,故乡还是异乡。
懂的这些的,每一个在不同城市的异乡人儿,还是要对你们说,要照顾好自己,中秋节 happy 呦~
只道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丰子恺漫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