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产品经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会有60%以上的时间在创业公司当中,其中还会有很多人长期在不足百人的公司担任普通产品经理。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去一家上市公司或是大型集团获取光环,为日后职业做铺垫。
我知道大部分人都会感觉怀才不遇,并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到快车道,所在的行业竞争力不够。看着同期的朋友走上了更高的平台,自己更会感到焦虑。
今天给大家总结总结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那些坑,避免在换工作的时候,总是跳坑。
1、一个月变一次的战略
创业公司的目标是活着,尤其是当下行情不好的时候,能活下来才有机会。
这本来没啥,大家都懂。可是,有些公司总是拿这个当借口,不断地调整战略,今天提出一个方向,大家还没有完全吃透,过了几天又要做其他的产品,导致产品做得不精也不深,浮于表面,没有竞争力。
一个朋友和我讲,她在3年内做了6款全新的产品,几乎半年做一款产品。产品刚有些起色,有用户使用和付费,领导就宣布停掉项目,原因是不赚钱浪费开发资源。这样做几次不仅身体累心更累,而且还没能积累行业经验,就马不停蹄开启下一个项目,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不怕领导强压迫,最怕领导脑子热。
2、复杂的人事
十人的小公司,都能搞出三四个派系,大家相互制约,这公司还能待人?
行里多数人换公司有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事关系,比如HR瞎搞、看不惯某些人、总有人搞小动作,最后自己不屑于成为这样人,那就自己拜拜。
领导喜好决定团队的属性,尤其是创业公司,几乎任何事都是老板一手抓,这很可怕。
掌握住老板喜好的人,往往处于链条顶端,可以随意“操作”。知道说什么、怎么搞人、怎么甩锅,在领导眼中俨然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真正干活的人往往得不到体现。
不同部门的立场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最怕领导有倾向性,本来是协作的事情,变成单方输出,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离开哪个人,它都一样运作,只是效率的快慢。
3、制度和原则缺失
我不讲谈文化,只谈制度和原则,这二者没有任何一个的公司不能加入。
创业公司,做事第一,其后做人。能拿成果才能获得利益,人有点问题没有太大影响,只要活好。但在做事的过程中,能不能做成,做到什么地步,不仅仅靠个人,还有制度的保证,否则一切都会很乱。
很多创业公司的老员工,遇到事情不主动,出了成果去争功,产生问题要甩锅,领导批评不担责,最后所有人都不愿意承担。
制度和原则会告诉你做每一件事的该如何去做,怎么做,哪些该你做,哪些不该你做,还有做到什么程度你会获得哪些奖励。不用说那种明文的规定,如果连一些约定成俗、大家默认的规则都没有,那只能做事随缘,能力有限,做到哪算哪。
KPI随心而定,年底考核随意而评。听话的人给高分,出成果的给一般,正反说辞怎么讲都有理。领导搞双标,谁也顶不了。
4、没有提升机会
在创业公司最怕一眼望到头,也最怕一眼望不到头。
一眼望到头是指公司就这样,阶级固定,前人不走后人没机会,也不会有啥太大发展。一眼望不到头是指公司人员流动极大,每个人都不知道未来,不知道公司会前往何方。
几乎一半以上创业公司没有员工培养计划,高管从外面挖,只招聘能干活的人。没有好领导指引,只靠自己野蛮发展,在公司做3年和做1年,除了增加一些基本工资,眼界、思想、本事和职位很难得到明显地提升。
1年产品经理跳槽率最高,因为能力成长很快,眼光又高,很难沉下心做事情。3年产品经理更想去大公司挑战,因为窝在创业公司,每天划水、撕逼、搞执行,没有一点成就感。在小公司,你能看到的就那么点,不换个平台局限会很大。
我看过一个老板的分享,他说在创业时期,公司不负责培养人,谁不行谁就下,换个人继续上。我们讲狼性竞争,大家在有限资源创造出成绩,公司才会对你负责。
我想说,这不就白嫖么!能在一穷二白情况下创造巨大价值的人,绝对是万里挑一。
公司和员工如果不能相互成就,那只能一方或双方受损。
5、诡异的气氛
总有一些令你不解,但总会发生,大家还会习以为常的事情。
一个想法明明很靠谱,论据也充足,但会遭到跟风反对。一件事情明明很离谱,还会有很多人去搞。我的天呐,好诡异,大家都在玩皇帝的新装么!
假话真得了,真话假得了,事情还会继续。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做出的永远没有成绩,做出成绩的事情还要被各方限制。海面上永远都很平静,船长眺望着,总觉得风平浪静,可以远航。
总有一天有人会站出来说“我受够了,不应该是这样!这和原来讲得不一样”。然后就再也看不到这个人了。
剩余的人还在继续,看着他们拿着手机,温柔地注视带有老婆和孩子的屏保,翻着标绿的股票,计算着公积金贷款,我也似乎明白了什么。
最后
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场,我们是员工,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保障。但我们不是大爷,不是被人伺候的角儿。
能站在台上的人,总会要付出常人多倍的努力!所以我们只能遇山挖洞、遇河架桥,走得远了、站得高了,能做到的事情也变多了。
到那时,我们才能说出一些平常不敢说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