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 爸爸》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影片。它改编于真人真事。(虽然我更喜欢《三傻大闹宝莱坞》)目前豆瓣评分9.2,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影评批判这部电影打着女权主义的标签但宣扬的仍然是父权主义。爸爸其实一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并把它强加给女儿,操控其人生。最后女儿被洗脑,认为一切都是父亲的功劳。甚至他们认为连电影名称都给人打脸,“摔跤吧 爸爸”,爸爸又没有去摔,难道不应该是“摔跤吧 女儿”吗?其实我也对名称有些困惑,但我内心不认为导演会这么LOW。带着疑问,我又找了未删节版重新审视。观后感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电影的主角就是阿米尔大叔啦。他年轻时曾是全国摔跤冠军,但是由于国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他为国争光的梦想被搁置。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低头,找了一份工作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此处揭示了大的社会环境,也是本片冲突之一,爱国情怀VS官僚不作为(社会冲突)。在后面他为了女儿训练申请摔跤垫经费时,官员的嘴脸也体现了这点。
印度社会的重男轻女情节很严重,更不用说是在影片中的小村子了。摔跤确实要和伤痛天天打交道,也一直被认为是男人的领域。大叔在开始时的确想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托付给儿子来实现。(且不说是否正确,但是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可以引发共鸣的)但即便尝试了全村人给他出过的生男孩主意,结果却接二连三都是千金,影片里妻子对他带有歉意的说“我没能给你生个男孩”,爸爸说“这不怪你,你也不用感到内疚,Geeta和Babita我都很爱他们,但是只有男孩才能完成我的梦想”。这句对话里一方面体现了大叔开明的一面,体现了他对于两女儿的爱,但另一方面体现他当时还是被传统观念深深束缚,不得不向命运再次低头。这是本片的冲突之二,性别平等VS性别歧视。(社会冲突)
当爸爸基本上要放弃梦想时,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这个事件也是本片的激励事件,爸爸偶然发现了自己女儿潜在的摔跤天赋。于是,他奄奄一息的梦想火苗再次被点燃。他说“以前一直希望生个男孩,他能为国家争取一枚金牌。但我意识到金牌就只是金牌。从现在开始Geeta和Babita就不用做家务活了,她们身体里残留着摔跤手的血脉,从现在开始她们开始训练摔跤。”这段话里,和之前比较会发现,大叔打破了认为只有男孩能从事摔跤运动为国争光的思维局限。他从自身开始改变,决定身体力行影响周围的人。首先,这个想法遭到了妻子的质疑,这种事情没见女孩做过,别人怎么看?受伤怎么办?钱从哪里来?这是本篇的个人冲突之一,来源于妻子的不理解。这个改变并非他一时兴起,他是在看过女儿还手的架势后,以其伯乐眼光察觉到了可能性。所以并不能说是无道理的强加干涉,当然可能确实手段过于强硬,但是不破不立,他既然选择这条路就需要采取高压手段来对抗一切冲突。如果说他自己为了目标牺牲一切也到不会遭到诟病,但毕竟涉及到女儿们的未来选择。影片里妻子对他说:不要把你的梦想强加在孩子们身上。大叔说“让我尝试一年,在这个时候你要收起你的感情,如果事实证明我是错的,我将永远埋葬我的梦想”可以看出,大叔还是理智的,他给了自己一个时间限制,并不是说让女儿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品。他只是和无数家长一样,觉得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那么就应该未其创造条件,“逼”他们一下。虽然当时可能不被理解,但是对于今后的发展可能更好。
训练是非常艰苦的,除了来自身体的伤痛,更有来自外人冷嘲热讽的精神伤痛。女儿们开始也是不理解,觉得摊上个狼爸太烦了。大叔还要面对和女儿之间的冲突。(个人冲突)他难道不心疼女儿们,当然心疼。在未删节版里有个片段是深夜爸爸来到女儿屋子,帮她们揉腿。但是除了父亲角色,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新角色就是教练,此时父亲身份就得暂时抛到脑后。渐渐的,逆反情绪在上升,女儿们变着法儿的训练中偷懒以此进行无声抗议。小高潮发生在她们一天没训练跑去参加同村女孩婚礼。结果爸爸知道了,很气,很愤怒。两女孩和新娘聊天,抱怨爸爸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冷血无情。新娘说到是希望自己有这样的爸爸,因为这样的爸爸是真心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印度女孩们从出生开始学做家务,就是等待成年后和一个不熟悉的男人结婚,为他生子,侍候一辈子。你俩至少有了打破这种宿命的机会。可能有人会说,宿命只是从传统安排变为了爸爸安排。但我认为区别在于爸爸希望女儿们成功后可以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幸福。而且考虑到时代地域背景,对于那个年代的印度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算是很超前了。我们不能要求印度村庄家庭的教育方法和现代西方上流社会的教育方法一样。其中有个被删的片段,妈妈曾担心自己女儿这样以后嫁不出去。爸爸特帅气的说“以后我会培养出非常伟大的女儿,他们没有资格挑我女儿,是我女儿挑选他们。”人生道路选择也许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会有高下之分。不是说相夫教子就是不对,但是摔跤也确实能带给女儿们一片更广阔的蓝天,让她们的眼光不局限于小村庄,而是世界舞台。也就是那时开始,女儿们开始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开始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我认为这就是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之后她们积极投入训练中, 这不仅仅是为了父亲,更是她们自己内心的选择,她们知道自己拼搏的意义,明白今后为了什么而战。之后,爸爸带她们参加了和男孩子的摔跤比赛,她们越战越勇,甚至可以赢过男生。她们在摔跤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感到快乐,充满成就感。所以仍然认为她们只是爸爸实现梦想的工具这种说法是不太公平的。随着她们越来越出名,身边的人也从鄙视的态度变得开始友好,她们确确实实在改变着什么。
大女儿Geeta长大了,爸爸也到了中年。Geeta获得一个又一个国家冠军。但是离爸爸为国争光的梦想还差一些。Geeta自己决定要去国家运动学院(国家队那种),接受其他教练的指导。这里又引出了影片的另一个冲突,就是新的训练方法VS爸爸的训练方法。Geeta来到运动学院如同鱼儿游进了海洋,开始结交新朋友,娱乐购物,留长头发,忘掉爸爸的教导转而听从新教练。她觉得翅膀硬了,爸爸的老一套不管用了,也一度伤了爸爸的心。然而这个教练根本不了解Geeta的长项也不相信她的实力,Geeta的战绩越来越差,逐渐失去信心。爸爸还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开始接管了她的训练,做她的人生导师,曾经那个霸气的Geeta又回来了。父亲为了她的女儿或者说承载着自己梦想的女儿付出了很多,辞去工作,租房在女儿身边,分析比赛录像等。英联邦运动会摔跤半决赛正是由于父亲场上的指导和打气才使得Geeta实现逆转。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到场上这一戏剧性变化的原因。Geeta说“我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父亲”。可见这句话的语境是针对身边不中用教练说的。被扣上父权影响的帽子有点过了。
然后就剩下最后的决赛了。大赛前一晚,父女聊天。女儿问爸爸明天用什么策略。爸爸说“你必须让人们都记住你。如果指得了银牌,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你。如果是金牌就能成为一个榜样。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哪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哪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我们能感觉到此时金牌的意义除了有最早爸爸为国争光的梦想,还被给予了性别平等的理想。从决赛前的解说得之印度的女摔跤选手在此前从未在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过金牌。所以这场比赛意义重大。
决赛当天,早就看爸爸不顺眼的教练趁机下绊儿,把本来要去现场观赛的爸爸骗到一个屋子锁起来了。Geeta开始打的很顺利,后面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爸爸没出现而受到影响,逐渐被对手反超。比赛的高潮,也同时是本片的高潮出现在比赛还剩十几秒就要结束时。大家都认为Geeta会输掉比赛。这时她的眼前浮现起小时候曾被爸爸训练丢到河里的画面。(影片前面的伏笔)当时爸爸对她说“记着,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你得要凭自己力量战斗,尽全力…救你自己!”最终Geeta抓住机会,凭借假动作,以一记漂亮的超难度背摔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就体现的很明显了,爸爸信任女儿,希望她能独立的战斗,Geeta也确实做到了。有些言论就不攻自破了。
最后,怎么理解“摔跤吧 爸爸”这个名字呢,这里的摔跤不仅仅是其含义本身。我想这个口吻更像是女儿对爸爸说:爸爸,让我们并肩战斗吧!把那些腐败不作为的官僚主义,把那些看不起女生的性别歧视主义统统摔趴下,让他们见识我们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