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是最受误解的一句诗。
根据国际惯例,作为国花,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分布相对较广;二是外观非常美丽;
三是文化内涵丰富;四是具备经济价值。
显然,桃花都具备。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明辉煌的大国,所选国花,更应注重文化内涵。
而此点,正是桃花的优势,表现在10个方面:
其一:春天的象征
当我们写“春天来了”,下一句多半是“桃花开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为,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桃红柳绿,就代表春天的景色,唐诗“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就是这码子事。
其二:桃花是青春美丽的象征
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被誉为“唐诗的眼睛”!这说明,桃花是美丽的象征。形容美少女,最动人的成语,非“面如桃花”莫属啊!
PS: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三:桃树是驱邪的!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桃木拥有辟邪、避邪的功能。
中国门联,起源于在门两边放置桃木以驱邪。故门联又被称为“桃符”。
PS:
后来,用桃木雕上门神像,再后来,在桃林上写上门神名称。有王安石《元日》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四:桃花讲究结果。
桃花,花期短,人无千年好,花无百日红!这表明桃花实在!因为她不仅追求开花,更追求结果!为了早日结果,就缩短了花期,表明品质高尚呀!
况且,龚自珍有诗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其五:桃花盛开象征着婚嫁的美好。
正因为桃花不仅花儿美丽,果实也甜美,故而成为诗人拿来歌唱美好姻缘。
《诗经》里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归,宜室其家。
其六:桃花是生机的象征。
《三国演义》中,最被传颂千古的,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兄弟之情,在桃花映衬下,更显出勃勃生机呀!刘备结义,是为了事业有生机、有结果,这正是桃花所能象征的!
其七:桃花结果被比喻成教育成果。
老师被比喻成园丁。有成就的老师被誉为“桃李满天下”。
其八:桃子代表长寿。
民间祝寿,有用桃子的习俗,称“寿桃”。
鲜美的桃子,不仅鲜、甜、香,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有抗氧化抗衰老之功效;富含纤维素,常食可缓解动脉硬化、便秘等。
《神农本草》上有:“玉桃服之,长生不死”。
《神异经》上有“东方树名曰桃,令人益寿”。
民间谚语有“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其九:桃花源还是中国人最美好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把人间理想国,安放在一片“落英缤纷”的桃林源头!
PS:
《桃花源记》开篇描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其十:适宜观赏。
国花应该适宜观赏。
虽然,牡丹有国色天香之誉、兰被孔子称道、菊有君子之名、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盛赞,梅花因能傲霜斗雪而传颂千古。但是,她们不仅在文化寓意上,没有桃花之丰富,而且不利观赏:梅花开时,天气尚冷;牡丹是草本,不利游赏;莲花开在夏季,又在水中;菊花是秋天开,又是草本;月季太矮、兰花太小、水仙太娇、桂花太碎、杜鹃太有地区限制。综上所述,只有桃花最适合游人观赏。
春日赏桃花的景象,一定会超过日本人赏樱花的情景!
PS:可能会有人说,桃花名声不太好!
我们得为桃花三个遭人非议的事儿辩护一下:
一曰花期短。
可这正是他要追求结果的原因所致啊!
二曰多情。
俗语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个落花,当然指的是桃花。
多情不好么?
中华民族就该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民族!
三曰轻薄!
什么叫“轻薄”?字面解释就是“轻浮、浅薄”,轻浮就是不自重,浅薄就是卑贱。
轻薄,在明清小说里,还被当动词用,一般指轻浮子弟对女孩子调戏。
最早说桃花轻薄的人,是谁呢?
是鼎鼎大名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三月三日气象新,老杜聊发少年狂,也去春游,然后,他看到了柳絮飞舞、桃花飘落,便春心大动,写下了若干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的名气多大啊,除了李白,谁敢和他比!
杜甫都说桃花轻薄,谁敢不说它轻薄!
从此,桃花就背上了“轻薄”的恶名,一背就是一千多年!
然而,杜甫真的是在骂桃花吗?
非也!非也!
恰恰相反的是,杜甫是赞美桃花啊!
原来,古文中的“轻薄”,原是两个词:“轻”和“薄”。这是古文的惯例,比如,“妻子”,在古文中,就是指“妻”和“子”,而不是今天的现代汉语,仅指老婆一人。
老杜原是赞美那飘落的桃花花瓣,又轻又薄,在风中曼舞,飘落到水中!多美的意境啊!
可是,没想到老杜的这一声赞美,坏了桃花千古美名!
今天,也该到了为桃花正名的时候了!
春天的提案,能不能通过,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得趁着春风,带上美丽的心情,去欣赏桃花!
严重同意。
最能代表中国的是桃花。
桃花竟然都没入选中国十大名花,被人不自觉忽略了么?可能太常见了!桃花是中国原产,种植范围最广,文化内涵最丰富没有之一:远到華夏的“華”字,夸父逐日手杖化桃林,桃符(春联),再到诗经《桃夭》,到桃园结义,到《桃花源记》,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人面桃花相映红...到《桃花庵歌》,到黛玉葬花,到桃花岛......贯穿华夏五千年文明始终,已经不像某种文化符号,而是文化底色了。这儿还没有提其果实也就是桃子,根据国外经验国花国树是不分的,而桃子在中国相当于西方的苹果。
桃花不代表某一种特定的什么精神,而是华夏文化本身的,非要说的话,就是那种美好的意象,灿烂的生命力吧。
关于桃花资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