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成人跟儿童有时候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各自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儿童有自己的心理发展轨迹,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父母想要和孩子相处愉快并帮助孩子成长,就需要首先去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成长特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781306680d34d610.jpg)
首先,孩子最简单的吃喝拉撒睡都和成人理解的不同。以睡眠为例,蒙台梭利说儿童有这样的权利:他疲惫的时候、想去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睡够了就起来。所以,在这一点上比较好的方法是,给儿童准备一个床,让它贴着地板,这样孩子想睡就睡,想起来就起来,孩子可以摸索自己睡觉的规律。
可是,我们成年人却不是这么想的。尤其是这几年来,有些非常糟糕的、错误的所谓“育儿理念”影响了很多父母。比如有的“科学育儿”认为孩子最好每隔4个小时吃奶,于是孩子还睡得好好的,父母就觉得吃奶的时间到了,就把他弄醒让他吃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经常吃得很不好、会哭闹,可是这些父母觉得这是科学育儿啊!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其实在孩子婴儿时期,父母不要跟他睡不睡觉做斗争,跟随孩子的节奏,给他创造安全的环境就可以了。
再比如走路,成人的行走是有目的地的,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园,那目的地就是游乐园。但对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来说,他的目的是完善自己行走的功能。也就是说,他所有的目标就是走路这个事情本身,至于到达哪个地方,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在去游乐园的路上和游乐园里走,其实是一样的。
还比如动手和动脑,孩子总是喜欢用手去拿每个他能够到的东西,这个伸手拿东西的动作对孩子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举动,这代表他的自我要进入世界,去跟世界发生关系。但是成人看到孩子去拿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或碰一些很容易碎的东西,就会很紧张。“哇!你不要碰这个东西。”“哇!你会伤到自己的。”所以,我们又打断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如果不允许孩子碰某些东西,就不要把它们放在孩子能够得到的地方,父母要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剥夺孩子去碰东西的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ab7e2cb3eb8c97dc.jpg)
孩子与成人的另一个重大的不同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二者的目的总是不同的。当我们成人建立目标行动的时候,有条法则叫最大效益法则,也就是说成人的目的是怎么能够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可是,儿童并没有这种目的,他的目的是事件本身。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三岁的囡囡去公园里看金鱼展。囡囡一进公园看到金鱼就很喜欢,尤其是走到第五个鱼缸的时候,一下子被里面的金鱼迷住了,盯着看了很久都不肯离开。但是,爸爸妈妈觉得既然要看金鱼展,那就要一个一个鱼缸看过去,后面还有更好看的金鱼啊,于是就开始催促孩子,因为成人看金鱼展的目的是看完所有的金鱼。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就是来看金鱼的,至于看多少种他并不在乎。而且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孩子盯着一个金鱼缸,仔仔细细地看里面的鱼,这种习得方式要比他在整个金鱼展上兜上一圈的效果好得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af3a6334d5bc2f87.jpg)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的目的是让孩子来看金鱼、来学习成长的话,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安静地待在他旁边,如果孩子有问题问你,你就回答,而不要催着孩子走,孩子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并不一定要全部看完。但是成人总觉得如果一个展览有三个馆,那每个馆都应该分配1/3的时间,因为你不知道后面是不是更好看。但对孩子来说,看完其实没有意义,看到才是重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08609e00af3b44b6.jpg)
成人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体系去看待孩子,常常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阻碍,而这些压力和阻碍会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正常发展。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如果我们跟一个下肢瘫痪的人一起走路,他拄着拐杖走得很慢,我们要跟着他走路,就会觉得很痛苦。实际上孩子也是这样的,孩子要跟上成人的节奏也是非常辛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