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宋丹丹和巴图一起参加某档综艺节目。在节目中,宋丹丹对儿子是各种嫌弃,全程吐槽。
看到别人的孩子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0460/d50bc3d3de9ed45d.png)
当巴图为她手忙脚乱生火煮鸡蛋时,她却一边奚落儿子笨手笨脚,一边埋怨儿子扬起的烟灰弄脏了自己的脸。
她还将巴图小时候的糗事当笑料逗大家开心,看到巴图脚指发炎了,竟然说:「不会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时候就喜欢自己啃脚。」丝毫不顾巴图的面子。
在节目中巴图羞得一脸通红,急忙躲到鸡窝去「避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0460/131ac91e2162c7d3.png)
就连现场的何炅看不下去了,忍不住替巴图打抱不平:巴图已经带着男人的尊严去垒鸡窝了,你却让他表演啃脚?!
其实,宋丹丹只是典型中国家长的代表。比起外国家长的鼓励式教育,中国的家长似乎更倾向于「打压式教育」和「挫折式教育」。
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取而代之的是取笑、挖苦、打击,还美其名曰「激将法」。
在他们看来,这种打击式教育是「为了孩子好,怕他骄傲」、「激励孩子,变得更好」。
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随口说的话,很可能变成一把利剑,深深的扎在孩子的心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0460/c83ca2ba2bc27cf6.png)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怎么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有一个高票答案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赞同: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子女的否定。
要知道,孩子处于少不更事的年纪,父母就是他们最亲家的人,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是他们最崇拜的人,父母说的话在孩子的心理就是真理。父母对孩子日积月累的打击,只会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严重地打击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卑的人。
启用打击式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这就是你作为家长的初衷吗?
俞敏洪老师说:逆商不是说面对困难完全不怕,而是让孩子学会突破困难,突破失败,并且看到他自己进步的一面。这是逆商最重要的东西。
孩子要突破,要成长,最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是有力量的。真正地做到,渐渐打从心里相信自己是很有力量的。
孩子的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印象——我是不是有力量的?我是不是能把事情做好?孩子自己是不确定的,他对自己的印象来源于他最重要的父母和老师的评价。
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怎么评价孩子,实际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变成标签,很多对孩子都有长远的影响,不少孩子长大了依然脱离不了自己儿时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父母如果对孩子嘲弄辱骂说一些气话,会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最普遍的,就是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害怕与人相处。
陈乔恩她在自传《乔见没》里提到过,小时候妈妈非常忙,不仅要养三个孩子,还要处理繁琐的家务。而如此忙碌的陈妈妈,对小乔恩的管教,是严格的——严格到直接打。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0460/79e88461fe95a343.png)
她害怕听到妈妈上楼的声音,她把这种声音形容为「好像魔鬼的声音一样」。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没有朋友,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只有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内心才会觉得安全。
而且因为妈妈的否定,陈乔恩小时候很自卑,还因为自闭转了学,却又没办法适应新环境,成绩也变差,导致没人跟她做朋友,总之就是恶性循环。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0460/5eef6aaa2b3eef6a.png)
直到做演员之后,她因为极度缺乏自信,鲜少参加聚会,更因为性格不讨喜,得罪了不少人。
童年时留下的阴影,会烙上毕生都难以抹去的疤痕。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虽然无意、无心却依然是难忘的痛苦和伤害。
我们也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们父母对我们的否定,不少一直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自己。所以,看见孩子的努力,并去肯定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这是什分重要的。
俞敏洪老师说:家长特别在意自己的孩子什么地方不如别人,没有在意孩子什么地方比原来更好。比原来更好这件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俞敏洪老师说他自己的经历,他是这样说的:比如我让我儿子去训练篮球,他在训练的时候会关注多少个球没投进,一大半投不进去,他就非常受挫。那么我就会和他说:“你应该关注投进了多少个,你不要关注多少个没投进去。”这样孩子的心态立刻就转变了。然后我们会定今天的要求是投进30个3分球,至于有多少没投进去,不要在乎。最后不管他投了多少个,最终的结果就是投进了30个3分球,他就会有成就感,成功地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失败的数字,我不在意。摔倒一万次都可以,只要你最后一次站起来,你就是成功。
真去帮助孩子成长,我们家长就不可以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看,而要转换我们自己的视角,调转角度,去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的成长——那怕是一点点,也看见我们的孩子,去肯定他,陪他一起成长。
所以我家长要做到:
1、把对孩子的高要求/高标准放下来;
2、接纳孩子的不足,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
3、调整我们的视角,去看见孩子的努力,看见孩子的付出,去肯定孩子;
4、陪孩子一起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0460/960a02992605ce5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0460/2646ad34ba51ead8.jpg)
又想念小宝贝们了。
我是建波,如果以上分享对你有用,欢迎你点赞或转发文章,谢谢!
备注:以上有部分信息转自他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