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继续来说“超然”。
先看包世臣(1775-1855)先生一副:
入目皆成画,经心总是诗。
大家看这十个字:“入目皆成画,经心总是诗”,用语平谈无奇,寓意绚烂无比。上联说眼前所见,下联讲心中所思。如果我们看不见美丽的风景、品不出惬意的诗情,那只能说——不是世界不灿烂,只怪我们缺心眼。
接着看郭嵩焘(1818-1891)先生一副:
齐天地于一指,吐霶霈乎寸心。

上联“齐天地于一指”,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关于这两句话,后世学者有丰富多样的解说。汉语的妙处,就是这样的不精确。唯其不精确,才可能富于暗示、才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齐天地于一指”,这是欲将“天地”与“一指”等量齐观,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讲,诺大的宇宙和一根小小的手指头也没什么差别。
下联“吐霶霈(pāng pèi)乎寸心”,出自晋代陆机的《文赋》,原文是:
函绵邈于尺素,吐霶霈乎寸心。
这两句大致的意思是——尺幅虽小,其(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不乏幽邃深远;寸心虽微,其(语言)可阐发的思想常如漫天甘霖。
整体看这一联,上联讲超然的高见,下联讲斐然的文采;上联属于道的层面,下联属于技的层面。确是一副难得的佳联。
下面看张伯英(1871-1949)先生一副:
天地庄周马,江湖范蠡船。

这一联写得颇为潇洒。
上联“天地庄周马”,也同样出自前一联中庄子所讲的话,这个应该好理解。
下联“江湖范蠡船”,讲的是春秋时期越国名臣范蠡的故事。且看《国语·越语下》中的记载:
……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过。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大家看,范先生这是真自由啊。了却君王天下事,泛舟五湖中。天地何悠悠,深藏身与名。
整体看这一联,上联以超然的见识看透世事,下联以自由的态度对待人生。大家熟知的下文是——范先生后来还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中继续脱颖而出,成了后世膜拜的财神爷“陶朱公”。
接着看状元郎张謇(1853-1926)先生一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
山林欤?膏壤欤?使我欣然而乐欤?

这里上下联的文辞均出自《庄子》,老庄的文章汪洋恣肆,排山倒海,在此可见一斑。
下面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结念属霄汉,怀抱观古今。

何绍基先生这一联是吹捧湖南老乡曾国藩的。此联以空间和时间对仗,赞颂曾大帅有着超然于时空的气度情怀。
且看何先生的长文款识是怎么讲的:
涤侯节相年大人招饮,缘行辕雅榭落成礼,有美奂美轮之颂诗,有爰居爰处之词,欲效张老之善颂善祷,亦谁曰不宜。时坐客有莫子偲、汪梅邨、李申夫、欧阳小岑、李梅生诸君子,皆为一时彬彬雅雅。有以联吟作贺以志其盛,或撰楹为纪念之文,或吟咏数阕以为唱和之韵,或临池染翰以美亭台之名,额匾齐书。余写楹联数,偶以备张挂几侧壁间,虽未敢云与鼎鼐增辉,聊为异日之志,亦未为不可。时同治甲子季冬书。道州蝯叟何绍基。
“同治甲子季冬”即1864年冬,这一年的7月,曾国藩统帅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覆亡。曾公也因此受封一等侯爵,事业声誉达到一生顶点。同年冬天,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修好了,文人雅士纷纷吟诗作对,以志庆贺。何先生此联,言近旨远,当属佳构。
接着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
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同。

这一联和前一联意旨相同,只是换了个说法。
看上联,“极陈万言古今尽”,意思是——古往今来就那么一些道理,说完了就完了,再要多说的话,就难免“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了。
看下联,“俯视一气天地同”,意思是——天和地同处在混沌的宇宙之中,气聚则为地,气散则为天,并不存在什么本质的区别。
下面看清末文人吴淦(gàn)先生一副:
深静不教窥喜愠,宽闲自足应纷华。

看上联,“深静不教窥喜愠”,也就是常说的“喜怒不形于色”。这个看似超然,其实是装出来的。但也有可能,装着装着就装出修养来了——好习惯也可以塑造一个人嘛!
看下联,“宽闲自足应纷华”,这个说得好,以不变应万变,世事千道来,我只一招去。我能以“宽闲”超然于“纷华”之上,“纷华”在我面前岂不成了小儿科?
接着看左宗棠(1812-1885)先生一副:
大道初无人我见,常情只为利名争。

左先生这一联真是大人有大量啊!
看上联,“大道初无人我见”,意思是——天下大同,哪里还要分什么彼此?这一句好像源于《礼记》中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看下联,“常情只为利名争”,意思是——一般的俗人目光短浅,只知道争名夺利。
整体来看,这一联在讲——高尚的人,应该超然于名利之羁绊,超然于人我之纷争。
但是,如果大家都如此的话,这个世界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好呢?这也不好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曾讲过这样的名言:
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面包师的恩赐,而是出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
最后看谭延闿(1880-1930)先生一副:
故人相见自青眼,涉世忘味皆朱颜。
看上联,“故人相见自青眼”,这里的“青眼”,典出《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嵇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大家看阮籍,这就是典型的喜愠形于色——看谁顺眼就给个“青眼”,看谁不顺眼就给个“白眼”,即使是别人上门来吊唁也不管。
看下联,“涉世忘味皆朱颜”,这个真是超然了,看谁都顺眼,看谁都笑得很真诚。东坡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纵观东坡先生一生,真博爱如基督徒一般:不仅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还能爱邻人、爱百姓,甚至对于曾陷害过自己的政敌章惇,也能宽然释怀,“朱颜”以待。
整体看这一联,见了知心老友,自然满腔热情;见了生人路人,也需要一心怜爱。宋代大儒张载不是说过吗: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目前,中国正在全球治理中大力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有了如此超然的境界,你自然就不会——手里拿着锤子,看谁都像钉子了。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