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的岩壁上,至今还刻着古希腊的一段格言: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很喜欢这段独白,跑步虽非无所不能,但很好地诠释了它能带给我们的正向意义。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跑步的行列,同样,也有不少不论如何都对跑步熟视无睹的人。自己是从15年下半年开始了断断续续地跑步,到现在,已有2年半时间。跑步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健康。我从小身体健康,家人也都无大的病痛,但极其害怕生病,从不敢想象到了中年、或是老年时久卧病榻时的情形。不希望因为病痛消耗原本就有限的时日,还有金钱,甚至亲情。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本应还之以美好。
把“坚持”二字从跑步健身这件事上删除掉,也并非一个容易的过程:
1.需要跑步所带来的正向信息的重复刺激
跑完步后的酣畅淋漓,大脑分泌的内啡肽(由脑下垂体分泌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长时间运动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后,只剩下氧气,内啡肽便会分泌。)都能让自己感受到身心愉悦的快感;跑步过程中,看着手臂上,顺着张开地毛孔不断渗出的汗珠,也很让人有强烈地征服欲; 长远来看,身体健康,每天精力充沛,所有的时间都属于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支配;至于身材,还是同前面所说的那样,追求的只是一种健康的状态,而非胖瘦的标准,也非极致的体型。
2.对身体层面认知的加深,实现身体与心灵层面的融合
这一点,说实话,很难做到,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身体的不适,如呼吸急促、腿部的酸痛,都是直接影响否能继续跑下去的因素。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想,如何通过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自己注意力的聚焦点,来帮助自己更轻松地完成每次跑步任务。(在这里可以看出,我还仅仅只是在坚持着完成跑步而已。)因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思考。
一开始,我得出把注意力转移到思考上的结论,使得跑步时能忘记痛苦,但之后就发现不愿意再这样尝试了。因为,跑步本身已经消耗掉了大量的身体能量,如果再加上大脑不停地运转,大脑的疲劳反而会加深身体的痛苦。
第二次,换了方法,注意力聚焦于跑步本身,自己的呼吸,抬动大腿过程中自己的感觉,跑姿,因为只是独立地去感受每个部位运动时的状态,而没有将之联系在一起,所以没有得出什么有效的反馈。
第三次便进行了更细致的思考和链接,以9.5公里/小时的跑步速度(约6分左右的配速)为例,不包括前期的热身,大约在0.5公里左右,大腿肌肉会进入一个酸胀,难耐期,这是能否继续坚持后面5公里跑程的关键节点。之后,大腿的酸累感逐渐淡化,同时呼吸节奏处于相对平缓的状态,这个阶段大约有2公里左右,在保持配速不变的情况下,这是最轻松的一个阶段。再之后,保持呼吸的节奏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呼吸开始吃力,感到急促,如果不注意调节,很可能就会出现岔气的情况,而此时的大腿肌肉状态介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相比起这个阶段呼吸的吃力,大腿的酸痛相对容易克服。而自己这次的做法是,在这个阶段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跑姿,用腰、髋、臀部来发力,使整个跑姿能更轻盈。这次之后,开始能把握自己的跑步节奏。
即便这样,也是直到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在跑步,因为一直在忽视自己的身体。每到一定疲乏值时就想通过诸如思考、听书等方法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表达对呼吸急促、腿部乏力的抵触,同时忽视这些不适感引起的不耐烦、焦虑的情绪。应该完全放松且专注地将自己置身于跑步的世界中,感受一频一振、感受不适、感受愉悦,达到身心的统一。
跑步是2017年培养的唯一一个规律且主动的习惯,现在早已跨越5公里的瓶颈期,准备迎接10公里的挑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跑步能坚持下来,而其他的,诸如思考、学习、早起等这些却做不到呢?为什么对跑步的认知能力没能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呢?
傅盛的认知三部曲中,其中第二个认知升级的途径就是行动,也就是执行力。“知行合一”很难达到,就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认为很重要和真的认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还达不到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统一。比如,我们都知道健身、学习、不抽烟很重要,但真的下决定去跑步、去学习英语、学习PS、戒烟,那就很难了。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是由其价值观支撑的,而决定价值观的则是这个人对问题思考的深入程度。赋予事情各项大大小小的意义,然后制定明确的目标计划,加上不折不扣地执行。加入007这个有着极强执行力的团体,认真执行输入和输出,实现自己的认知升级,这就是自己加入007的初衷。
还记得第一次在群里交作业时,把作业发到群里的那一瞬间,一股热流在全身涌动,我知道自己已经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并因此获得了成就感,而且,这一切才刚开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