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去深圳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的两门考试,期间遇见了件有意思的事在这里记录一下。我们都知道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在开考前会让学生自行下载并打印准考证,上面除了个人信息外还有一些考试须知,告诉考试需要提前准备什么。然而这考试并不像雅思托福那么麻烦,本人带着准考证及身份证去就可以。当然,即使是这么简单易懂的条件总会有人记不住。
离开考还有半个小时,门口有两位监考在检查考生身份,大家也都陆续进场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倒霉蛋,个子不高,穿着很有“华强北范儿”的蓝色格子衫,一张拥挤着五官的小黑脸略显羞涩,手持一部小米不知道几s,看样子像是个大二或大三的学生,称他为A吧。A君走到监考老师面前准备在名册上签字,老师照例让他出示身份证,A君一脸懵逼,啥?考试还要带身份证。老师也是和蔼,告诉他赶快回去拿,A君踌躇的看了下表,离开考只有20分钟了,又回头看了看排队等着进场的其他人,似乎从他们的目光中读到了什么,本来就不甚开朗的面容显得更加窘迫了。转头对老师讲,他的学校太远了,回去拿肯定来不及,能不能通融一下?老师摇了摇头,这是考试规则。A君叹了口气说谢谢老师,拿起书包就走了。
过了有十分钟,又出现一位没带身份证的同志,称他为B君。B君人高体瘦,鸟窝头,穿着土绿色polo衫,下着一条蓝黑色紧身牛仔裤,亮面的皮鞋,走在街上属于强行blingbling的东北小青年的感觉。
“老师,我没带身份证!让我进去吧!”
阿B倒也不含糊,措辞直接有力,与A君不同,他全身上下丝毫没有因为当众出丑或是妨碍别人入场的愧疚气息。让我意外的是他一开口居然不是东北口音。
老师自然是不许了,然而B君一点也不退缩,开始和老师讲起了道理:
“老师,你看你这里也不是用机器打卡的,我拍张身份证照片来给你看看不行么?再说了,查身份的目的不就是防止代考吗,您要是确认了我的身份不就可以放我进去了吗?对您对我都没有坏处啊!”
老师不理会,只对他说你自己回去看准考须知。B君看来说什么都要进去了,站在老师旁边不停的重复上面的话,甚至提出“把你们领导电话给我!我自己跟他说!”。老师可能也是烦了,就跟他讲要不你等一下让别人先进去再说,B君一看有戏立马闭嘴了站在旁边乖巧得很。过了一会人进的差不多了,老师给了B君一个电话,B君打过去东拉西扯的说了一大堆,又把电话给了监考老师,老师也没再阻拦就放B君进去了。
面对同样的困境,A君B君两个人,不同的结果。
其实这件事说大不大,放在更加正规的考试场合或许老师就没这么好说话了,B君自然也进不去。让我真正产生疑惑的是,为什么没带身份证这件事明明是考生自己的责任,监考条理也明明白白的写着这种情况应当做怎么样的处理,遵守规则的A君无功而返,自食苦果;不守规矩的B君反而得到了考试的机会?难道规则这种东西就是给“老实人”的绊脚石吗?
就我20多年的经历看,自己大部分时候属于遵规守纪那一种,从小到大没怎么做过出格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从小母亲就害怕我成为“东北小混子”帮派中的一员,一直教导我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遵纪守法,因为这样爹妈会开心,老师会表扬,在同学中也不会有负面评价。小时候的我也一直这样做,看到因为违反纪律的小伙伴被老师当众羞辱,除了庆幸自己的听话以外,也经常产生一种将自己隐藏在“正确的”大多数中的快感。尝到甜头的我越来越喜欢将自己限制在大多数那一面,相对的,出格的事情,会让大多数人不理解或不看好的事情我一般不会做。更多的时候,我需要在下决定之前寻找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这个理由多来自“别人的认可”或是“和我类似的人也是这么做的”。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几率不犯错误。
我曾经把自己性格的这一面看做谨慎、明智的表现,直到被思想更为活络的女朋友称为“老实人”,我才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老实”了?这里的老实一般被理解为迂腐,不求甚解,不懂变通,多数不会有大作为的人。想到这里,我开始害怕,自己的前途会不会被这样的“老实”毁掉?在如今这个信息充分流通,成功人士不在是只存在于传说里的年代,我们已经听过、见过太多励志故事,很多人的成功契机正是所谓的“不按规矩办事”。比如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工科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基本翘掉了全部30个学分的课程,最终凭借几份不错的实习经历得到了券商的工作;再比如刚被罢免董事长职务的董明珠早年也是将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交际规则抛在脑后——你不买我的空调我就在你身边烦死你,你还不能打我。这些事情听起来传奇,现实中真的可以坚持下去的人却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数的我们都不想做出格的事情,如果让曾经的我描述就是做事情谨小慎微,顾及他人感受。但在很多小心翼翼,担心不好的结果背后,更多的则是对未知过程的恐惧感,而恐惧感却不一定来自不好的结果,因为说白了,对于我讲,经济方面一直不存在什么问题,只要没有突然暴毙都不算是不好的结果。这里的恐惧感是指对探索未知的恐惧,也就是对思考的恐惧。说来说去,就是不想动脑子哩!站在这个角度看,动脑子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然不,但很多人其实不明白什么是动脑子。动脑子就是通过自主思考得到答案。没错!这个描述完全可以套用在“解题”这一行为上:所谓的解题就是在你学会了某种方法以后,套用在不同的条件下最终输出结果。更难的题需要不同方法的组合运用,甚至是创造出新的方法。习题可以帮助大脑强化运用这以方法的熟练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要做那么多习题的原因。然而在很多受中国式教育(其实是中国式老师)长大的孩子眼中,动脑子、做题这些行为其实被描述成:通过思考得到正确答案。两句话看似没什么区别,其实大不相同!
在第二个描述里,少了“自主”,多了“正确”,重点一下从“思考”变成了“答案”。先不说影响几何,首先分析为什么中国式教育这么在乎“正确答案”?这可能与我们的竞争压力有关,僧多肉少,很多机会只留给成绩好的人,为了快速达到符合条件的目的,如何得到正确答案变成了教育的关键。而自主式思考是什么呢?是学习方法的方法。也就是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这里不是一句口号,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自主,意味着你可以通过自己,而不是其他人的强塞,学会某种方法。我也是来香港读书以后才意识到原来这项能力才是所谓教育的最终原因,也是创造力的源泉。所以如果动脑子的行为被阉割了“自主式”动力,添加了“结果型”导向力,最后的结果就是越动脑子,越不会思考。
好了,讨论完动脑子的问题,回到自己之前提出的问题上:该不该遵守规则?我就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提的不好,因为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前其实已经有了预期的答案:应该。原因是我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与A君一样是循规蹈矩的人,却得到了不甚满意的结果,我需要为这样的处世之道找一个过得去的理由,我才会开展这样的思考。如果同往常一样,我忽略了这个问题,最后我会劝服自己放弃思考吧,你一样过得很好。所以感谢写作,一字一句敲在屏幕上的话就必须被逻辑主导,而不是自己卑微的自尊心。
说到这个话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完善一下提问,应该是:什么样的规则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可以不遵守?这样第一个问题就简单了。该遵守的规则即是法律法规、道德底线,说白了就是不干损人利己的事。第二个问题,一般情况下,白纸黑字确定的任何场合下的规则我们都应注意,这也是一个文明人应该做的。但是拿今天下午的例子来说,A君做的没错,B君其实也对。因为在当时不用刷卡的情况下,监考人的意见其实是大于考试条例的,而监考人的领导的权利自然也大于监考人。这同样也是一条规则,是一条没有被写在纸面上却有效的规则。B君很机智的看到了这一点并加以利用,最终达到了想要的结果。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1. 尊重每一条规则,并相信它的权威性。
2. 不以恶意破坏作为行为出发点。
3. 善于发现、合理利用已经存在的其他规则,那么某些规则本身其实是可以被绕过的。
好了今天又动了脑子好开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