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74816/5cc2b55928a7cd58.jpg)
01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争吵矛盾避免不了的地方。不知道你是否与家人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过架呢?让我们来试验一下,当你春节回家住了几天后,你的房间乱七八糟,你的母亲看了很生气,她可能会是以下哪一种回应方式?
让我们看看这两个不同的场景:
———————————————————
场景一:
母亲:“喂!你给我过来,每次都把房间弄的乱七八糟,从小就是个邋遢鬼,真是烦人的很,真的不欢迎你回家,春节结束了就赶快回去。现在立刻给我把房间收拾干净!”
孩子:“你以为我想回家?你个唠叨老太婆!(“啪”地一声摔门反锁)
———————————————————
场景二
母亲:“崽崽,你床底下有两只脏袜子,还有床上堆了两天的脏衣服。你妈有洁癖,很注重卫生,看得心里难受,希望房间整洁。你现在将袜子衣服放进洗衣机可好?”
孩子:“好的妈,我过来收拾了。”
———————————————————
显然两个场景中,母亲的沟通目的都是让孩子收拾房间,保持房间的整洁。
然而场景一里母亲用“从小就是邋遢鬼”、“烦人的很”、“不欢迎你”等语言批评了孩子,并且用命令式语气要求孩子,而孩子同样,出于愤怒和自我保护,恶意回应了母亲。这样的沟通互相给对方带来了言语伤害,也没有达到沟通目的。
场景二里的母亲诉说了事实、感受、期望与诉求,清晰而平和地进行了沟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且达到了沟通目的。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提到,“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在场景一里,母亲因为房间乱这个事情为切入点,指责、嘲讽、以及永武断的语言评价孩子,给孩子带来了痛苦,并且引发了孩子的逆反与语言行为的攻击。
而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则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在场景二中,母亲客观的表达了观察的现象(脏袜子和脏衣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原因(因为洁癖觉得难受),表达了自己的需要(房间整洁),以及清晰的请求(孩子去清洗衣物),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小例子。
02 什么触发了暴力沟通?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俗语常说“打是爱,骂是亲”,“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少传统的中国父母默许了这种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但正如作者说的,“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带来负面影响,这些沟通方式被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四种: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1)道德评判
作者认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而当对方与自己的评判价值不符合的时候,则把错误归结在对方头上。
例如: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我不想,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她没做到,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我不在意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不在意,他就是“粗心大意”。
2)进行比较
在沟通的时候,把讨论话题的重点转移到他人身上,例如“邻居家的孩子”,给沟通对象施加心理压力。
3)回避责任
人在矛盾冲突中,有趋利避害的潜意识,与其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更习惯于把抛出去。两种常见的回避责任的沟通方式是:
1.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
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
2. “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
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两个观点:1.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2.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4)强人所难
作者提到,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种时候,即使我们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对方按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
03 怎样做到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由四个因素组成: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让我们一一看看作者给出的具体建议。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沟通的步骤总结为:
01 Fact:察觉和客观表达事实
02 Feeling:说出心里的感受和原因
03 Wish:表达背后真正的期望
04 Requirent:诉说自己的请求
复习一下开头的案例故事:
母亲:“崽崽,你床底下有两只脏袜子,还有床上堆了两天的脏衣服(事实)。你妈有洁癖,很注重卫生,看得心里难受(感受),希望房间整洁(期望)。你现在将袜子衣服放进洗衣机可好(需求)?”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给的具体建议
1)Fact:先观察,描述客观事实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作者提到:“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回想一下开头情景一里生气的母亲,她是客观描述了事实,还是混淆了事实与评论?达到了想要的沟通目标,还是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母亲:“喂!你给我过来,每次(评价)都把房间弄的乱七八糟,从小(评价)就是个邋遢鬼,真是烦人的很(评价),真的不欢迎你回家(评价),春节结束了就赶快回去。现在立刻给我把房间收拾干净!”
孩子:“你以为我想回家?你个唠叨老太婆!(“啪”地一声摔门反锁)(逆反心理)
2)Feeling:体会和表达感受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例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B.感受。例如: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烦透了。
表达感受可以更清晰地让对方了解到我们的状态,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人并不知道如何区表达感受,而是隐忍感受。我们来参考书里摘录的一段文字: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我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什么感受!”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3)Wish:表达自己的期望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例1: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前者在责怪对方,后者在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期望。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4)Requirement: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举一个书的例子:
如果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在此,我们还需要区分请求与命令的区别。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那么,怎样的请求才是具体得呢?
例如:我希望你尊重我的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一个抽象得概念,可以具体为行为,比如进门之前请先敲门。)
04 总结
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步骤:
01 Fact:察觉和客观表达事实
02 Feeling:说出心里的感受和原因
03 Wish:表达背后真正的期望
04 Requirent:诉说自己的请求
愿你与亲近的人也可以更顺畅地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