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山《绵山万古,介子千秋》是编剧在完成30集电视剧本后写的。思路层次清楚,由山名到木屐到寒食节俗到割股奉君,内容翔实,有史料,有传说,也有作者自己的思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后记。
汗漫《白雪歌》可能是我目前所读到的写岑参写得最好的一篇,岑参留下的史料不多,但作者循着他的诗歌的足迹展开,虽说是零零散散,但也看得出草灰蛇线。这里面还有同时代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王昌龄、颜真卿等诗人墨客的足迹,而作者自己的足迹或起兴或与之遥遥呼应,作者没有把它写成普通的游记或人物传记,从中可以窥见作者驾驭材料的功夫之圆熟。
潘向黎《世人皆以东坡为仙》(节选)扣住一个“仙”字,抓着一个“水”字,论其风格不执着于“豪放”,说到流派不斤斤于“苏辛”,解诗说词不盲从定论,一“结”一“解”有新见。有随笔之灵性,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洗去了学究气,深得乃父潘旭澜之三昧。
陆春祥《“东风”和“姑恶”》先通过陆游的几首诗词将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梳理出来,写景写人写情如在目前,然后通过对姑恶鸟寓意的揭示指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最后又把陆游的爱情悲剧与他政治上的失意联系起来,从而使主题得以进一步深化。
袁敏《里鸡笼山的黄叶》由无意中看到报人史量才的坟茔,追寻这位爱国志士的足迹,那条名叫“来来”的狗既充当作者的向导,也成了这篇散文的线索,这是作者匠心独到之处。
徐风《三不做》写制壶艺人的艺品与人品,并将其与文震亨与胡文焕的琴品联系起来,相得益彰。
何向阳《生死场上的勇敢跋涉者》是纪念萧红的,有对萧红流亡足迹的追寻,有对萧红作品的剖析。对于萧红小说的散文化倾向给予充分肯定,对于萧红自觉追求鲁迅风格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
甘以雯《谢晋的胸襟》以一个编剧的角度来写大导演,写的都是亲见、亲历、亲闻、亲感,让我们更近距离地了解感受到谢晋的为人,谢晋的胸襟。
夏晓虹《崔大夫的上海品味与“告别演出”》是人物侧记。在组织材料和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方面做得很到位,哀而不伤是这篇散文的格调。
(2023.10.14.12:25~10.15.18:50.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