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自己
师生之间彼此开放的区域越大,沟通交流越好。
很多时候,老师会觉得自己是师长,好像需要保持尊者形象,不太好意思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如果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与他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感受,但是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师生之间了解越多,相处也就越融洽。
自己这次接手九年级,就觉得没有从六年级或七年级接手,更容易了解学生。因为彼此的共同经历也少了许多,那种相处起来很舒服的感觉就差了很多。
创设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沟通交流,注意及时调整,为学生创设“开口”的情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理解。交流中,既要注意语言,也要注意非语言要素:坐在对面,姿势自然开放,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接触,表示放松。
教师要做好倾听者,注意恰到好处的回应。
想想自己多次想与班级里几个学生分别交流一下,想要了解她们感兴趣的事,她们的课余生活。可是上次的一次交流就失败了。不应该在办公室里学生谈,这样的空间环境就不利于学生放松,也没有和学生面对面坐着,两个人都站着,这样也不利于放松。自己非常郁闷的是想要和学生聊聊,不知道选择在什么地方合适。自己只有大办公室与教室两个可以呆的地方。课间,教室里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聊,大家也可以聊的挺好。想要和某个学生单独聊天时,就不适合在教室,也不适合在办公室。如果选在操场,又怕学生放不开,毕竟会有许多师生看见,大家会以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也会有其他学生不断参与进来。做做美梦,如果学校能有个聊天室多好,就用来老师与学生谈心。
除了专门的交流,也可以用活动等增进师生间交往沟通了解。想想从六七年级接手学生,其实就是大家在一起经历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多了,彼此了解也多了,相处起来真的很融洽很舒服。除了语文课堂,我们曾经举行的讲故事,讲古诗,分享作文,写字活动,都很值得怀念。共读共写也是很不错的活动。
给学生提供展示了平台与机会对学生也很有利。让学生讲故事讲古诗,对学生都是很好的锻炼。
二、TA沟通理论
也就是交互分析理论。感觉这个用来了解自己非常好,用来了解别人分析别人与别人交流,对不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有点难度。书上说的也比较简单,《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方面介绍的比较具体。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类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
儿童自我:童年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感觉及行为。(反映了由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感。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如同真正的孩童一样,具有孩童心态者希望得到别人的批评,更喜欢立即的回报。)
父母自我:保留在我们个性中的,由父母或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给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规则,规则必须遵守。”)
成人自我: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合乎逻辑的思维、判断、反应状态。(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
最理想的自我状态就是把儿童自我、父母自我合到成人自我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