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们可以看《净土宗圣教集》145页,倒数第二行: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
“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仅看文字的话,所谓净业,就是指这三件事,叫“净业三福”。所以很多人说“你要修这三福啊,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啊,你不修这三福怎么可能往生呢?”
这里我想说几点:
第一,所谓“净业”,就是指清净业。依《往生论注》昙鸾大师和天亲菩萨的解释,“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能摄众生入毕竟净”,这就是清净业的标准。
第二,看《观经》这一段文,以三福业称为净业,称为三福净业。但是这个话说得不全面,三福能够成为净业吗?尤其是凡夫做的。
“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那我们看这三福,第一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福业,这个世间福业能称为清净业吗?是不颠倒、不虚伪吗?昙鸾大师说“人天诸善,人天果报,皆是颠倒,皆是虚伪”。颠倒不净,这明显的不是净业。
为什么这里说是“净业”?这就有问题,如果以清净业为标准,这明显是不净的。
第二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戒福。这些戒福如果没有依法性,仍然是世间福报,五戒十善只是生天的果报而已,仍然是不净,这都是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第三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果就这本身来讲,“行福”也并不是无生法忍菩萨所修的行业,而是凡夫发菩提心,这样所修的仍然不够清净,从性体来讲仍然不能算是清净业。
但是这里说了“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说得很清晰,这三件事能称为净业的原因在哪里呢?这里我们必须看前面145页: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广说众譬”这四个字大家要注目,“众譬”就是十三定观和三福净业。
三福业和十三定观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譬喻。由这个譬喻指向一个目标,然后才能成为净业,所以底下说,“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所谓“三福净业”,一定要结合上品上生来看,才能知道为什么能够成为净业。
《圣教集》167页: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信,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这里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就是说三福业要经过三心才能成为净业。三福业如果没有三心回向,就三福业的本身来讲还不足以成为净业。
为什么有了三心就成为净业呢?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一一门上与三心合,随起业行,不问多少,皆名真实业也”。因为三心就是真实舍己归佛愿往生心,所以三心就是一个念佛的心,就是归投佛愿力的心,仰仗佛的愿力。“深心”就是深信自己无力,深信弥陀有力,这种心是真实的,这种目的是愿往生的。
三心是让我们从虚假的凡夫,进入到真实的佛陀的功德当中,所以才能把凡夫的三业转为清净。这一点我在《净土宗概论》中有详细的解释。
三福业如果没有三心的话,就不能成为净业。
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呢?我们看善导大师的解释,《圣教集》547页: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善导大师解释说:
五、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以来,明其“引圣励凡”。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
什么叫“引圣励凡”?引三世诸佛是果极圣人,“励”是激励、劝励凡夫。
三世诸佛所行的三福业我们能比吗?三世诸佛当然是从无生法忍、清净愿心所生发出来的三福业。
那怎么激励、怎么引励我们呢?后面说“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这个“决定注心,必往无疑”的“注心”是注什么呢?就是指这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就是说凡夫众生如果决定以三心来行三福业,那就必往无疑。
三心行三福业就等于说,我们虽然是杂染的杂毒之善,但是因为三心的缘故,归投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清净功德大宝海,这样就能转杂染之业成为清净之业,转杂毒之善成为纯净之善。
如同清净大宝海,即使我们是不干净的水、阴沟的水,只要入了大海,大海性功德成就,自然把我们的味道改变了,转为清净了。
六字名号是功德大宝海,是绝对清净的。如果我们归投于佛的愿力,归投于佛的名号,我们自己本来修行的杂染功德,就在归于佛之后成为清净的功德。
所以,净业指什么?特别指六字名号,指念佛。
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这里说“清净业”了。“烦恼贼之所害”的就是我们这些凡夫,那为我们这样的凡夫说清净业,什么样的业才能称为清净业?就我们这样的心,三福业能称为清净业吗?
我们看善导大师的解释,《圣教集》548页倒数第三行:
言“说清净业”者,此明如来以见众生罪故,为说忏悔之方,欲令相续断除,毕竟永令清净。
这是一般性的解释,就是忏悔的清净。
忏悔有几种标准:实相忏;事相忏,流血、流汗、流泪等等,这样才能达到清净。先按下不谈。底下:
又,言“清净”者,依下观门,专心念佛,注想西方,念念罪除,故清净也。
看到这里就恍然大悟了吧。
“依下观门”,所谓“观门”,就是十六观门——十三定观和三福散善(十四、十五、十六观)。依“观门”干什么?“专心念佛”。观门引导我们走向专心念佛,念佛念念罪除,一念名号灭八十亿劫生死罪,这才叫清净业。
“故清净也”,清净业说在哪里?“我今为汝广说众譬”,十三定观也好,三福净业也好,这些都是比喻,指到哪里?指到“专心念佛”,“专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注想西方”,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念罪除”,当然,这里讲念,也讲观,主要目的还是讲念佛。以佛的真实功德灭我们的罪障,这叫清净业。
很显然,三福净业不是以三福当体称为净业,三福以三心摄持归入念佛才称为清净业,才能和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同一鼻孔出气,才能同一气氛相应。
不然,凡夫所修的和三世诸佛所修的,那就是天壤之别。我们怎么能够跟佛相比?怎么能够引圣励凡?凡夫所做的完全是颠倒、虚伪的。
所以,会看的人,如果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来读这一段文就会知道,三福业是让我们以三心归入专修念佛,这样就万法归宗,归到念佛。如果我们不了解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不了解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没有归宗的话,就会在这里打成两截:“念佛不修三福怎么行?经中明明讲的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我们一定要如何如何”,你说他讲的不对呢?他能拿出经文。这样一讲,大家都觉得“讲得很对啊,讲得很清楚啊”,像我这么讲可能把他搞糊涂了,“你怎么讲这么多?”
希望我们好好地静下心来了解了解,其中的义理是很深的。
所谓“谛观彼国,净业成者”,善导大师对这句的解释也跟别人解释的不一样。善导大师的解释不是从所观的国土,而从能观的众生这边说的。
《圣教集》540页第七行:
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
“安心”就是指三心,三心所住的行,表面看起来是观佛,其实说的是念佛。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跟《往生论注》是一样的,以安心住行,来观极乐净土,或称弥陀名号,因为极乐净土是真实功德,弥陀名号也是真实功德,所以行者也得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称为“净业成者”。
然后下面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言“我今为汝”以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
“广说众譬”是什么?就是定门和三福之行,这不很清楚吗?这就是比喻。能喻就是十三定观和三福业,所喻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净宗法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