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不喜欢冲突,但当双方的期待不一致,又没有管住自己情绪的时候,冲突就发生了。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作为旁观者,可以怎么做呢?
上午买菜回来,看到餐桌上妹妹的蒸鸡蛋只吃了几口,看起来早餐还没吃饱,人不知道去哪了。过了一会儿,妹妹从卧室走了出来,眼睛红红的,看起来刚刚哭过。我关切地问她怎么了,妹妹一开口说话,委屈的眼泪又啪嗒啪嗒地掉了下来。她边哭边说:“我想回学校。”原来爸爸8:00就非要她起床,她想多睡一会儿,爸爸不给。“嗯,是的,放假我们都想多休息一会儿。”我表示理解。
“我认床,”她说:“前两天在学校没睡好。回家想多休息一会儿。”
“睡不好确实是很累的。”我又表示理解。然后说:“你可以跟爸爸约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起床的时间,这样你们俩是不是都不用生气了?”妹妹没有说话。
所谓的“认床”,其实是个适应的问题。在即将步入的新学校,两天适应性训练的时间,并不足以让孩子完全适应集体生活,再加上台风前夕的那几天,天气特别炎热,难以入睡。我需要让妹妹理解,适应住宿的生活,其实需要多一点的时间。于是我问她:“去旅行的时候,你睡得着吗?”妹妹表示可以。在旅途中,每天换一张床都不会影响睡眠,说明睡不好未必是床的原因,也许还有其它影响的因素,比如跟新同学还不熟,还没有适应生活的节奏,空调不凉,对新的校园生活感到兴奋等等,都可能是影响睡眠的原因。开学后,也许一两周就能够适应了。
在妹妹向我“告状”的时候,爸爸就冲过来了,很生气地说她上中学了还睡懒觉......爸爸说他以前就是太放纵自己,也睡懒觉,才没有学得更好。我也不好当孩子的面去和爸爸辩论。只是轻轻地表示,放假,谁都想睡个懒觉,大人也一样。我明白,爸爸对过去仍耿耿于怀,没有接纳自己,并期待孩子能够替他去弥补自己的遗憾。同时我也理解他的焦虑,不能当孩子的面说他的不是。
等孩子们都走开以后,我对爸爸说:“你每发一次脾气,都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一次损伤。”
爸爸没有说话。他每次发脾气后,心里都会后悔。
中午,他想把一些书搬到新房子去,希望孩子们一起去帮忙。孩子们断然拒绝了。没有处理好亲子关系,爸爸也为此付出了成本。
晚上临睡觉前,我提醒了孩子们和爸爸,大家约定一个明早起床的时间。爸爸说“8:30。”孩子们同意了。
选择不是非黑即白,在黑与白之间,经过双方的沟通和协商,还可以取一个平衡点,让双方的期待达成一致,就避免了冲突。相信孩子们在这次冲突中又获得了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