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远山近水
小时候,看见别人清明节扫墓,或偶尔回家乡奔丧,心里莫名会涌上一丝窃喜。
因为自己的至爱亲朋,那个时候看来,都非常平安健康。
以至于,我从来没有经历过,或考虑过这些,觉得死亡真是虚幻和遥远。
然而,年龄渐长后,以前幼稚的想法已经不再。
随着年迈的祖父、祖母辈的离去,再到父亲的离去,我也终于品尝了死亡带来的压抑和悲伤。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人到中年,总要学着直面和思索死亡。
《红楼梦》第13回,心病缠身的秦可卿,终于药石无效地离世了。
葬礼办得轰轰烈烈、盛况空前:
“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来官去,停灵七七四十九日……”
而为了丧礼风光些,公公贾珍更是为其捐了个“龙禁尉”的称号。
然而,再风光、再体面的葬礼,也无法重温鲜活的过往。
再举家悲痛、感念,也无法重现青春红颜。
在众人眼中,昨日还温柔妩媚、袅袅婷婷的人,此时已冰冷如霜。
生死一面,是那样临近,又是那样无情。
名著《茶花女》中,那个曾美艳婀娜的交际花,当主人公为其迁墓时看到遗体,却已腐败不堪、双目空洞。
林清玄的书中也提到,小时候看到乡人挪墓时惊悚的一幕:
刚揭开棺盖时,里面的人眼眉清晰、面部明朗,似乎还带着红润。
可顷刻之间,便缩水打皱、严重变形。
原来,这是立刻被风化、氧化的缘故。
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与死,爱与恨,让人难以逃避,又常常充满困惑。
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
可即使不谈论、不深究,人类面对死亡,也存在永远的未知和恐惧。
生命,多么渴望恒久啊。
《哈姆雷特》中,有个情节引人深思。
王子在墓地上拾到骷髅头,得知这曾是父王在位时的一个弄臣。
曾经的他极具幽默、取乐之能事,将满座人引得哈哈大笑。
如今,却成了一具不会说话的白骨、任人抚掌摆弄。
旁边的挖墓人还告诉王子,即使保存完好的尸体,顶多存放八九年以后,也会随风而化。
而《呼啸山庄》里,爱入骨髓的男主,因为极端的思念而挖开坟墓、拥抱死去的恋人,让人难以接受,却又为之心痛。
这些,都是生者对死者的执念。
然而,死亡是否就意味着永远的离开,是注定的悲哀呢?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真正的死亡,是这世界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的确,被永远的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逝去的亲人,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那些圣贤伟人,又何尝不是活在了千秋万代?
而庄子也用一则寓言,调侃了死亡:
一个死去的鬼魂,即使能够重新拥有人间的富贵、温情,但他依然不愿起死回生。
他说,在另外一个世界,享受到无比的自由和快乐,已超过了俗世的帝王。
这样的感受,常人又怎能得知呢?
生死难测,在这婆娑世界,我们只能尽量做到,得之而不喜,失之而不忧。
看过一句话:
“非常精彩地活过的人,才能平安地死。”
一度很羡慕,那些在睡梦中微笑着逝去的人。
这是活得多么坦然和从容,又是多么自然而美好地结束了生命旅程?
也许,活好今生、把握对生命的已知,就是抵抗面对死亡的无知。
正如林清玄所言:
永远不要失去飞翔的心,永远不要忘记飞翔。
愿我们: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诚挚地珍惜,要深深地疼爱。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努力地追寻,也要保持静观。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有所敬畏,也要有所无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