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2021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街巷》。
张廷(作者像)
古城浔阳,素以“军事重镇”著称,其城防驻军机构也多以“卫、所、营、场、司”来称呼。如今甘棠街道辖区内的“南司路”与“北司路”,分别得名于明代九江府城防守卫机构“九卫南司”和“九卫北司”。
据明代嘉靖六年(1527) 编纂的《九江府志》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 调京军于兹,开设直隶九江卫。”既然在九江府设了隶属于京师的城防守卫机构,那么扩建修缮与加固增高原城垣的规格,就势在必行。当时经官军所筑的卫城规模:“东西纵五里,南北横四里,周十二里二百二十四步,崇二丈二尺有奇。城上宽广可容骑射,星列驳石以便投击。有重门,门裹铁叶,内有兵马司。有炮楼四,有侯军。城上警铺二十有八,城中冷铺三十有二,夜逻其奸。防守之制较昔益备。”
明代洪武以后各朝又有修筑,到了嘉靖年间,九江府城内共有纵横八条街道,连接五座城门(东磐石、南迎春、西湓浦、北望京 、东北福星 ),窜通二十八条小巷 ,真可谓四通八达了。当时的“九卫南司”驻防守卫在城南“迎春门”内(今和中广场一带),“九卫北司”驻防守卫在城东北“福星门”内(今美的天铂湾一带)。作为区片历史地名,“南司”与“北司”自明初就已形成,而且家喻户晓传承下来。
清代乾隆年间,在明代五座城门的基础上,增开了七座城门(东作门、迎春门、文明门、南薰门、迎恩门、望京门、福星门),一些城门位置和称号也略有移位和改换。甚至城防守卫机构也有所裁减或废除。但城内街道走向和命名,还是大部分沿袭了前朝旧制。如清代同治《德化县志·街巷》说:“由演武场(原大校场)向东,路通南聚(街)左,又名南司,南聚(街)右,又名北司。”
北司路及三支巷口交汇处,摄于2023年,作者配图
民国元年(1912),随着九江城区商业贸易的发达,城墙就成为影响交通与开埠的屏障。此时的“九江城自治会”于 1917 年提出了拆除城墙的计划,并先行拆除了西门外月城。1924 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期间,特派长江商埠督办谢远涵到九江,专事拆城修路。1925 年,九江镇守使邓如琢将城墙大部分拆除。城北和城西城墙拆除后分别修筑了滨江路与环城路,通往小南门(原迎恩门)和岳师门(原福星门)的道路,分别冠名为:南司路、北司路。
1932 年出版的《九江指南》,记录了此时九江城区道路的每一条街巷,门牌若干,由第几号起至第几号止,调整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其中,南司路有 1-25 号住户门牌,北司路有 1-74 号住户门牌。又据 1947 年版《九江县城区图》标识:南司路与北司路呈反“S”形南北走向,中间窜通一条大中路。
1956年九江市地图:界于塔岭南路、庐峰路的之间的南司路 作者配图
其实,有着六百多年历史文化的“南司与北司”街巷,也经历了多次改道、中断、延伸,以及合并于相邻街巷的过程。尽管它没有繁华喧闹街巷那样名噪一时,但它始终是“老九江”城防守卫遥相呼应的必经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江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道路格局和面貌大为改观。截止到 1984 年底市区地名普查之后公布:南司路,东北起自浔阳东路九棉三厂门口,西南连接南湖路制药厂大门前。另有原庐峰路一段,也并入南司路名下。北司路,西北接塔岭北路,东南连庐峰路,呈丁字形。另一段向南接小校场路。
1987年九江地名志甘棠街道地名图::沿着古城墙走向的南司路
从此往后,“南司路与北司路”又经历了“旧城改造”“城区主干道扩建”“边街小巷规划整改”“棚户区拆迁”等市政建设项目。其街道的起止地点、宽度面积、路面类别,也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南司与北司”的历史老地名。
截止到1990年底,甘棠街道辖区内的南司路分二段,即浔阳东路至南司路70号,全长324米,路面类别为土碴路。自南司路70号再至南湖路,全长210米,路面类别为混凝土路。至于北司路那就左转右拐分为五段:自塔岭北路至九江县物资局,全长304米;自县物资局至九江日报社宿舍,全长330米;自市广告公司至冷冻厂,全长240米;自冷冻厂至九江县电杆厂,全长211米;四条路面类别均为混凝土路。第五条路由北司路一段至九江化工厂后门,全长267米,路面类别土碴路。
新老南司路口交汇处 摄于2023年,作者配图
如今,北司路左转右拐的五段路径,已经合并整合为一条主干道和若干支巷,街道建设逐步走向规范、标准化。而南司路在城市建设中被莫名其妙废弃了,特别是在历史文化街区(老市委大院)改造升级中,依然没有将这条颇具历史文化的老地名给予保护、传承!此举并行有悖九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声誉。
读后记:本系列之前发布过陈新代老师的文章《陈新代 | 浔阳街巷——南司路的前世今生》。陈老师和张老师的文章,观点不尽相同,视角差距挺大。两位老师文章的对比起来读,更有意思。本文发布前几个小时,张老师发来了最新的照片和补充文字,令我甚为敬佩。真正的历史研究者,总在挖掘,也总在反思。
浔阳叙话: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