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日:“忠矣。”日:“仁矣乎?”日:“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日:“清矣。”日:“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用两个生动的故事,向孔老师请什么是仁,孔子给故事主人公的结论是“忠”和“清”。
子张问:“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得意之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根之色。每次被罢免,一定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班的人。这人怎么祥?”孔子答:“应孩算是忠诚了。”子张问:“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子张又问:“崔抒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则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清白得很啊。”子张问:“算不算仁呢?”孔子答:“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从这里看到来“仁”实则成为孔学道德体系的核心概念或至高之境。
《周易.乾文言》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系辞》说“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