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正是北京大学120年校庆的日子。在这个纪念人文思想解放与民主进步的日子里,在这所全国莘莘学子心心向往的高等学府庆祝华诞的日子里,北大林校长却在致辞里把“鸿鹄(hu)志”念成了“鸿浩(hao)之志”。
盛大的校庆活动,众多的名流聚集,偏偏无意中念了错别字的林校长成为了主角,甚至上了热搜。然而不仅林校长这个当事人觉得尴尬,当时在台下听讲的北大学子们也无言以对。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广为流传的名句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典故。据说陈胜年轻时,由于家庭贫困,靠给富人耕地讨生活。他希望和他一起耕地的人富贵发达以后要彼此帮助,谁知道其他人连要富贵起来的想法都没有。于是陈胜用这句话感叹他和身边没有高远志向的人之间存在差距。《陈涉世家》已被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可以说这句话算得上是演讲素材的标配。
所以,当北大林校长在120周年校庆致辞中将“鸿鹄志”读成“鸿hu志”时,引发了网友热议。网上还有看戏不嫌事多的段子手,批评给林校长准备致辞的“助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在生僻字旁边标注拼音。那么念错别字这事到底有多严重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念错别字的情况。
我老家是湖南的,平时说普通话或多或少会受方言影响。因此,即便参加普通话测试的成绩是二级甲等,不论上课还是平时给小棉袄报听写的时候,总会出现平舌,翘舌不分的错。
为此我还特意咨询过获得普通话国家级测试员资格证的同事,可是他们对此的回应是,就连央视主播也有口误出错的时候,我们平常读错了都是可以理解的。
同事还用英语教学打比方。我们在说英语的时候,不管美式发音还是英式发音,绝对不敢说从来不出错。我们读错了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也许是口误;也许是不认识也没查字典确认,随意根据自己的想法读错了;也许就是一直读错了。那怎么办呢?错了就承认并且改正,今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
又比如说每次开学打印学生名单,总会发现不认识的字。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么就是上课前查字典在名单里做好标注。要么就是上课找学生确认一下在名单里注音标记。不管怎样都不会念错名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北大林校长念错别字引起公愤的情况。
北大林校长是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北大化学系的大学生,随后一路攻读硕士博士,从一名理工科教授,到世界知名北大校长。网友忿忿不平的关键就是北大林校长的身份,或者说头衔。北大开创的人文风气,形成的文化气象和学术氛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和人才的成长。众多声名显赫的国学大师和人文大师引领优秀青年奋发有为。在这样一所众生敬仰的高大上的学府里,林校长竟然念错别字,实在是犯了众怒,罪无可恕。
我想林校长应该比任何人都不愿意念错别字。既然念了错别字,他第一时间也发表了致歉信,就念错别字的事做了检讨,表了决心。林校长今后肯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今后在各种场合做报告的发言稿,他一定会做到认真准备,要是平常通过加强阅读能提升文学常识素养就更好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对林校长本人,对北大学子,对国民产生的影响都是积极向上的。
既然林校长犯错以后已经承认错误并且做出了改正,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要揪着他不放,各类讨伐令甚嚣尘上呢。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要危言耸听地宣扬世风日下,国学末路之类的负能量信息呢。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不惮以恶意揣测任何人任何事呢。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的治学方针。我们在对北大林校长念错别字事件上体现出来的零容忍力,不知道是对林校长致辞准备态度不认真的批判,还是对以化工背景担任人文北大校长的不满。网友们包括纯粹就是看到热点就发飙的键盘侠,也有忧国忧民为人文主义发声的学者专家。但是不管出发点如何,议事评论做到对事不对人可能会相对公允。对错别字表现的零容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今后的学习和办事效率。但是对念错别字的人表现的零容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全盘否定过往付出和将来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