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内维尔·内格斯特的《论世俗社会中的人》是很意外的一件事,但其内容更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是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的,随手翻开,看到了几句推荐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内维尔是启蒙运动时期第一个关注人本身的作家,其对人的分析远超同代其他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就是人的解放,很多思想家在启蒙运动时大放异彩,他们的很多观点都成为了经典。内维尔是“第一个”关注人本身的作家,为什么没有“火”起来呢?或者说没“火”到中国呢?至少我之前就没听说过他。翻阅本书可以发现他与其他思想家的不同。其他人谈论人的解放都是从人与第三方的关系开始探讨的,如教会对人性的压抑、政府的暴政等等。但内维尔强调人们的自我反思,于是在当时的运动中就不会太显眼。但读完本书就会发现,他的主张就是在今天也没有过时。
内维尔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镇,家境较好,尤其是他的父亲酷爱读书,收集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书籍。内维尔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吸收了很多自由主义的思想,并开始对一些问题做出反思。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他认为许多事件的关键在于人本身。如果人没有认清自己,甚至放弃自己的自主认知,那么任何事情都没有谈论的必要。《论世俗社会中的人》可以说集中了他最主要的主张,虽然章节上稍显凌乱,但可以看出本书主要有两大主题:一个是人的自省,一个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首先关于人的自省。内维尔主张人要冷静的认识自己,第一步要从自己的身体出发,要重视自己的血统问题。这在强调平等自由的启蒙时代显得落后保守,但他谈到血统不是为了强调高低贵贱,而是强调人与人的差距。他认为“要让一名农民的儿子和贵族的继承人实现平等,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虚伪。”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家庭对自己的客观制约,是人成长的第一步。他举了自己的例子,“很难想象我的父亲如果没有购买那么多的典籍,我也能在年轻时得到知识的滋养。”认识到了自己的血统后怎么办呢?内维尔主张,人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高贵的品质,“就像在沙漠中培育一株玫瑰”。在他看来,血统固然重要,但这些品质能让平凡人得到升华。这些品质主要有独立、勤奋、理性、善良等等。他认为人生就是一条充满陷阱和诱惑的路,只有时刻保持理性,不被外物所吸引或屈从强权,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在他看来,“混同于世俗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因为从此以后你再也无法从众人中区分出你自己。”这与近代强调的独立精神如出一辙。关于培养这种品质的方法,他提到的主要有有读书和社会实践。“在浩瀚的书籍中,古代先贤的智慧不断闪光,但仍有大批的人对之视而不见,只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还抱怨自己眼前为什么漆黑一片。”至于社会实践,“在身处象牙塔的人看来,人们都是一样的。他们只会整体的思考问题。他们的所谓理论,可能市井中的几个人就能轻易击溃。”他认为只有与人们接触,才能了解真正的人性,各种虚假的自修是靠不住的。
其次是关于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内维尔对启蒙时期关于政府制度的议论不以为然。他认为,虽然政府是一个组织,但其组成和管理的群体依然是个人。不从个人出发思考政府问题,仅仅讨论什么制度、君主问题,根本就是空中楼阁,不能解决英国当时的问题。他指出,虽然都是君主,英国的君主和德国的君主能一样吗?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民推翻了君主,而有些国家人民对君主死心塌地?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民很容易“被激怒”,不断发生反抗运动,而有些国家的人民,比起前者境遇更加凄惨,反而对君主歌功颂德?这些事件证明了,制度仅仅是属于第二位、甚至是第三位的事情,人才是第一位的。这与他之前的主张一脉相承。因此他对革命、改革的态度都比较温和。他不主张人们都要革命或改革,而是认为如果一国人民的素质到了可以“接受一种新的制度”的程度,革命或改革自然会发生,甚至政府处于压力也会自动进行改革。反过来,没有发生革命或改革,并不是由于政治压力,而是由于时机未到。他认为,欧洲的许多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革命“仅仅出于个人野心”。他对法国大革命评价很低,认为不过是“野心家不断以人民之血浇筑自己的功勋”,至于法国大革命的积极一面,他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更“平和”的途径实现。
纵观本书,虽然书中的某些主张可能有些过时,但大部分的观点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至少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路。仅仅就关注人本身而言,内维尔应当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
本篇文章中提到的书和作者都是本人虚构的,就看下经常退我投稿的简书审核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高的水准,能不能看出来。
里面的内容倒是我自己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