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

作者: 白蕊瑜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2:34 被阅读17次
    清城

    我在山里住了两年,生活在四山环绕,一水东流,巴掌大的小城镇——清城,也正如其名,生活清雅悠闲。这里孤寡老人居多,年轻人都带着满腔热血走出了山门,定居灯红酒绿的都市,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探亲,因此也曾自我调侃住进了大型养老院。我很理解,清城的闲散和慢节奏本就留不住他们躁动的心。

    而我不同,我倒是非常喜欢山里的生活,所以无论对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还是住在这里的人,都有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但刚来的时候,也总觉得只有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努力融入周围人群的自己仿佛变成了大家的负担。好在经过一番时间调整后,便习惯了一日三餐、闲聊攀谈、朝九晚五、无所事事、乘风赏月的日子。

    这里唯一现代化的是主街道,中心处有钟楼,四周零星几座高层住宅格外显眼,其余的住所则是一排排窑洞静静地靠山坐落。仔细看去,你会发现每一户都很宽敞,每家的建筑风格也很相似,且拥有足以承受洪水和风暴的坚固构造。屋顶是用瓦片和茅草葺成的,坡度很大,每家院门前也都有用来供马匹休息的马厩,人们对待牛和马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和它们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芭蕉曾写过这样的俳句:“宿在马厩中,蚤虱蚊闹入梦乡,马尿在枕旁。”恐怕就是他留宿这种构造的窑洞时写下的。

    我很喜欢观察人,渐渐地能分辨清每个人的长相。在清城,辨识最多的面孔便是各色神态的老人。认识的忘年交多了,相互间的来往自然也多了起来。有时看到他们在街边随意支个摊就能凑一桌牌局和棋局,轻轻拨开身后站着的一圈围观者,凑上前去打声招呼;有时看到三三两两饭后拄着拐杖,自带板凳坐垫于街道两旁店铺门前的老姐姐,语速迟缓聊着家常便饭,追忆年华,会坐下来听她们讲过去的故事;有时下班回家,会刚巧碰到在街头靠一把电推剪工作的大叔在给老顾客理光头,微笑着打个照面走过。你似乎会奇怪,为什么大多数娱乐活动都在街边,可以说,山里的人们生活是相当简单又不方便的。但正因为这种不方便的存在,才有了互帮互助的习惯,有了胜似亲人的情感,淳朴的民风得益于延续。

    这里的人对神秘的未知保持一份敬畏,他们大多也是从骨子里就信佛的。每年都要在三月三日那天,笔架山上赶庙会,烧香拜佛,求签问道。这里还存在着一种民间独有的信仰,到现在仍然奉行着。小孩一出生就要被母亲抱到高僧那里接受指引,并在佛坛前许下誓言。孩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还要在高僧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修行。是他们坚信,受过点化的孩子能品行端正,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一生常乐平安。

    这里生活节奏缓慢而不失均衡。这里土地贫瘠,于是会花更多时间和力气耕耘农作物。从夏天到秋天,大家都从天蒙蒙亮时就进山里割草,背着满满一背篓回家再吃早饭。草是牛和马的饲料。一年四季各有应时的农活,春天是劳作的好时节,从种玉米、马铃薯,枣树,还有除野草、插秧时节开始,到给萝卜播种的时候差不多就是盛夏了。

    大家习惯用旧历,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从很早以前,每个季节该做的农活就已经根据阴历固定下来了。农忙告一段落便全都开始休息。清城誉为“红枣之乡”,所以这里的人非常喜欢吃枣,家家户户都会做点红枣糕、红枣饼、枣干之类的,做好以后留部分给自家人吃,留部分送给亲朋好友共享。年味儿浓郁的时候将会更甚。家家户户阖家团圆,四周空气里弥漫着香甜的红枣味。

    这里的故事稀松平常却又充满乐趣,三言两语讲不完。来日方长,也许我还会在这里待很久很久,待我慢慢体会,缓缓讲述。今天阳光很好。下午步行六公里,沿着城市的河边,走到古旧的巷子。如实生活,存身于自然,把心安置在朴素的每一刻,没有比单纯而清楚地生活更好的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vq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