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追  忆-初中篇

追  忆-初中篇

作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jack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19:28 被阅读0次
    追  忆-初中篇

    上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阿里巴巴刚成立的年代,我以全区第一的名次考入镇初中。

    初中要住校,一个礼拜回家一次,那时候还是单休,也就是一个星期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回家。没有校车,更没有公交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破旧的自行车和步行。那时候最愁的就是自行车没气或者掉链子,因此也学会了修自行车。那时候没有城市的概念,连县城都没想过是什么样,有的老年人连镇上都没去过几次,老一代人都是守旧的,即使村里的集市一年也去不了几次,特别是女性。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体现的淋漓尽致。学校里有食堂,其实就是个做饭的地方,打好饭菜只能回宿舍或者教室吃,为了省钱,一般都是自己带干粮咸菜。一个周回家一次,一次带二十几个馒头,一贯咸菜,馒头是挂在教室里自己的课桌边上的,挂着宿舍里会有人偷吃(那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农村并没解决温饱问题)。一天两餐,中午接点开水,泡点馒头,就咸菜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还不敢多吃,多吃了馒头就撑不到周末了。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学业没落下,初中有个强化班,整个年级一个260多个人,能进入强化班的只有20个,语数外也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我语文稍微好点,得益于语文老师的严厉。记得老师当时丢给我两本书,一本是司马迁的史记,一本是但丁的神曲,要求我三年内读完就行。现在的孩子说到有个性,一般褒义的意思多一些。那时候是没有这个词的,老师说的就必须做,不管你懂不懂。三年初中,史记我读了五遍,神曲我已经记不得读了几遍了。学校是晚上9点熄灯,点上蜡烛,困了就用冷水冲头,一般是看到夜里12点。到初三时终于如老师所愿进了强化班。

    强化班的日子并不好过,打个比喻:上海节奏快,效率高。强化班也是,一堂课45分钟,20分钟内必须写完一篇1500字的作文,留给你构思的时间也就5分钟不到,而且必须被老师认可,完不成的就“游街示众”,站在黑板前面壁思过。老师也很厉害,特别是语文老师,都是出口成章的。记得初三夏天,临中考前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没让再写作文,给我们谈人生。夏季是麦收时节,没种过麦子的人体会不到,麦收就几天时间,也是最热的几天,室外温度35度以上,加上劳动体温一般是超过35度的。麦子必须在这几天收割完成,早了没有上浆,晚了麦子焦头。老师语重心长的说:我一个月500块钱工资(在当时的农村是高薪),整体在教室里,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月的工资赶农村一季的收入,做农民苦啊,以后你们有能耐就考出去离开农村。但永远不要忘本!

    那个年代,初中生最好的出路不是考大学,而是考中专,中专是包分配的。如果谁家孩子能考上中专,比现在考上清华大学还轰动。老师没让我考中专,说让我考高中上大学。就像看神曲一样,我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了高中,后来考了大学。

    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老师的说法是否正确,也许当年如果中专毕业分配工作,在市里工作可能更好呢。但是老师当年对我们的严厉确实影响了我们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  忆-初中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ww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