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学习啊,你到底是谁的事?

学习啊,你到底是谁的事?

作者: 靳茗羽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07:47 被阅读0次

          中国的家长可谓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一群人,他们每天起得很早,帮孩子做饭,等孩子吃完饭后又要送孩子上学,到了晚上他们还要放弃休闲娱乐,陪孩子读书。家长做了这么多,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品格,获得出众的成绩和较强的能力,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可是很多孩子却走向了反面,他们任性、懒惰、逃学、喜欢玩手机和电脑,甚至很多家庭中一度出现“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令很多家长头痛不已。

         如果你现在走进学校的校园里,随便走进一个班级,问问哪里的孩子,你们为什么学习?他们中的大多数会理直气壮的回答:给父母学的。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回答:为了名牌手机或者iPad之类的。反正,不是给自己学的。

           为什么孩子们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前不久,看了一则动机寓言:你在为谁而“玩”,这则故事是这样的: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由于老人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学习的努力程度。

           一个孩子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她)的父母喜欢控制他(她)。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最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

           上学时,他(她)忘记了学习的最初动机———好奇心(或者叫做兴趣)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她)又忘记了工作的最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她)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学习最初的快乐动机,早已经丢失了,而造成这些的原因则主要是家长朋友,在家里将孩子的学习、成长完全用各种的奖励挂钩,而不是从兴趣,爱好,习惯等角度去教育孩子。

           影响孩子学习的不仅仅于此。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自己以及孩子的成长经历,就不难发现,孩子天生就是喜欢读书的,每年开学,一年级新生都是高高兴兴进校门的,随着考试的出现,考试不及格就在所难免,而只要有考试,就有人的成绩排在最后,当这种现象反复出现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时,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上升,自信心就会下降,他就会表现出对学习的厌恶和抵触,北京市的调查也表明,初中生厌学比例超过70%。归根结底,学习反复失败是差生的主要表现,也是厌学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的反复失败,往往是从小学开始的,而十岁左右即小学三四年级时是差生产生的高峰期。三四年级家长会怎么开?有些教师说,一二年级狗熊、英雄分不清,三四年级开始分清了。于是老师与父母纷纷瞪大眼睛找狗熊,结果发现狗熊越搅越多。人格的核心是自信心,而少年儿童时期正是自信心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形成的自信或自卑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这是成长的基本规律。

           当然了,还有一群孩子努力上进,认真好学,可是由于方法不当,导致效率低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却得不到成效。

           中国科学院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用猕猴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第一天,这位博士教五只猴子学习第一个动作,其中三只猴子一教就会,另外两只猴子怎么都学不会,时间到了,只能放他们回去休息。第二天,他把那两只没学会动作的猴子找来补课,用新的方法教,结果都学会了。第三天,他教第二个动作,一教就会的三只猴子怎么也学不会,相反,经补课才学会第一个动作的两只猴子一教就会。第四天,他只能把第二个动作没学会的三只猴子叫来补课,改变教法他们也学会了。研究的结果表明:一、猴子的聪明程度差不多;二、要教会每一只猴子,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不同猴子的方法。

           把这个实验引申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不一定能马上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孩子还没有学会时不应质疑孩子能否学会,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爱心和恒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当的方法,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同时要找出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唤醒他们心中的自尊与自信,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但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啊,你到底是谁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ym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