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京都的秋

京都的秋

作者: 大漠天鹰 | 来源:发表于2023-08-28 20:17 被阅读0次

      晚秋,寒意渐浓,闲暇时,阅读过郁达夫先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该文写作于1934年8月,当年民国政府的首都设在南京,北平自然称为“故都”了。该篇散文主要描写当年作者离开杭州北上,从青岛至北平,在北平感受“秋的况味”,把故都“秋的萧瑟”,写的意味深长;这触动了我的内心,想去行走京都、感受古都历史场景的意愿有些强烈起来,故报名参加“北京. 历史旅行团”,在此寒意渐浓的晚秋时节,感受一番京都的秋色,更想领略皇城古都所特有的“历史之秋”。

      在京城行走的日子里,首先游览明清皇家紫禁城—故宫,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时十四年,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并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那占地72万平方的广阔空间,那满目红墙黄瓦的大屋顶木斗拱结构、一座座按北京中轴线(这和西安古都相似,当年建造时,城市中心都有中轴线,整个城市布局整齐划一)整齐排列的大宫殿,显示着皇权的威严;而故宫后面的内廷和御花园,是皇帝和嫔妃们穷奢极欲、并演出一幕幕“宫斗剧”的场所。1911年10月武昌城响起的枪声,终成“燎原大势”,敲响了中国皇权帝制的丧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这些威势赫赫的庙堂权势者,早巳烟消云散,现今的皇宫大殿,空留历史遗迹:任人指点评说。

      在晴空万里的早晨,攀登那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这巍峨长城的建造,起始于中国古代冷兵器时期的西周诸国,及沿续至明清时期;当我们登上并站立在长城上,看着逶迤的长城向着前方延伸,和远近一座座耸立的烽火台,并放眼眺望那塞外北国的苍茫风光,在这特定的历史场景里,我不禁意象纷呈、思绪翩翩:想起了古代周幽王在长城上“烽火戏诸候”以博美人一笑的荒唐往事,以及秦始皇时期“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和劳苦大众为修建长城时所遭受的痛苦和悲惨;“一将功成万骨枯”,万里长城雄伟壮观,而它的一砖一石,都由劳苦人民的血泪和无数生命筑造而成。

      两千多年皇权帝制的沿续,正如这延绵不绝的万里长城: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改为集权的“郡县制”,建立起一个号称“中华”的民族国家,它既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抢掠和侵袭,及“车同轨,书同文”,却也暴政不断,进行残酷的“焚书坑儒”,使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各派诸子的“百家争鸣”顿时万马齐喑戛然而止;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一场“思想盛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各派政治思想家学说异彩纷呈的辉煌探索进程,就被这历史的“周秦之变”、秦始皇的暴政所暂时打断,出现前无古人、后者寥寥的现象。

      从此,中华民族的精英知识阶层,这些最聪明的大脑,停止了“离经叛道”似的探索,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探索,定给自己带来恶运和悲惨结局!由此几千年来,整个民族,“仰望星空”的变的寥若晨星,有的是十分世俗、忙忙碌碌、苟活于乱世或所谓“盛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庸众;在专制高压下,知识精英们,或遁入山林,兴起“魏晋之清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终老死林泉;或沉迷于“琴棋书画”,局限在一小方天地,抒发性灵,自娱自乐;真正有思想见地的,只能愤世嫉俗,呐喊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悲愤之音,却也孤掌难鸣!中华民族,几千年始终难逃皇权专制、治乱循环的宿命,悲哉也!

      由于秦皇实行严酷的暴政,以至传至“二世而斩”,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后续建立的王朝则实行“独尊儒术”,钳制思想,和“禁海令”的闭关锁国政策等,远离开放的蓝色“海洋文明”;几千年的皇权专制,它象一座“围城”,坚固而封闭,以及东方古老民族传统的惰性和长期专制下形成的奴性,始终困顿和束缚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探索和制度创新,几千年的治乱循环,兴衰往复,只有所谓“打天下,坐江山”的丛林逻辑,满足着乱世枭雄的贪欲,实现他们做“皇帝”的梦想;一家一姓凌驾天下的轮换更替,整个民族和中华文明却止步不前。

      试看古代历史中的农民起义,他们前期所高擎旳旗帜,什么“均贫富”、“替天行道”、什么“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以及太平天国的“天朝王亩制度”,都是以一种想在世俗社会里建“天国”的“乌托邦”虚幻理想,来鼓动民众跟从他们来造反,以实现领头人的“皇帝”梦。在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身上,这种“皇帝梦”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广西金田起义至打下天京(南京),即偏安一隅,建立政权,大肆封王;并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皇宫“天王府”,为满足个人的淫欲,广纳天下美女几千人供自己享乐,十几年在天王府内“享艳”,并大写几百首“淫诗”而“足不出府”,后期集团成员之间的争权夺利越演越烈,最终导致“天京之变”,内部开始残酷的自相残杀,南京城里血流成河,直至覆灭;太平天国政权灭亡后,他们所曾占领过的江浙皖赣四省,巳是一片萧条,哀鸿遍野,人口在这期间非正常死亡而锐减,这种农民政权的局限性及后期的腐朽性,以及人性之恶,暴露无遗、无以复加,试问:这种丛林逻辑的改朝换代,一旦黄袍加身,照样实行皇权专制统治,骄奢淫逸,从无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和先进的政治体制创新,它能为民众谋利益?能促进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吗?!

      无数中外历史事实证明,暴力可以打天下,却不能很好地治理天下;暴力打下的天下,必然是家天下,必然以暴力和专制来治理天下,决不允许其它政治集团来染指权力!综观世界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发展,从低到高,有三大类型:皇权帝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任何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发展,都会遭受既得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和疯狂抵抗,整个过程充满“腥风血雨”,能和平过渡成功的极少,而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个例外。

      直至19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我们这个民族对外部世界是一无所知,闭目视听、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以为中国就是世界中心;以至15世纪欧洲开启航海地理大发现,航路开通,“西学东渐”的浪潮兴起和西方“船坚炮利”的汹湧来袭,不断拍打着东方衰老帝国的彼岸,一种外部世界“倒逼改革”的深刻危机,使晚清重臣、中国洋务运动的主导者、及帝制王朝的“裱糊匠”李鸿章,也不禁发出沉重的感叹,现在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由于西方的“船坚炮利”在我中华海岸线不断地“击打轰鸣”;更由于相邻的大和民族日本在同样面临“西学东渐”、以及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所率的“黑船事件”的强力冲击时,大和民族则审时度势、以“向强者学习”的态度,拥抱西方先进文明,顺势打开国门,向先进文明学习,并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的努力改革,在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并经过“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过程,经过短短27年岁月的学习和变革积累,这个蕞尔岛国迅速强大起来,开始挑战中国,并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举使晩清以“师夷制夷”为指导思想而实行30多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小日本,一举战胜了实行“皇权帝制”的大中华,才极大地震撼了古老的中国,中华民族的精英分子痛心疾首、有了思想上的切肤之痛和挣扎,才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皇权专制体制及传统文明巳远远落后于世界,只有努力打开国门,开始“睁眼看世界”,向日本学习,向西方学习,才能促使古老的中国进步,才能挽救衰颓的中华文明;而更加让中国和世界大跌眼镜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不久的1904年,在中国东北地区所进行的“日俄战争”,小日本并再次战胜了庞然大物的“北极熊”、被世界称为“战斗民族”的欧洲列强之一、实行皇权专制政体的俄罗斯,进一步证明一个国家实行先进体制、和建立一个先进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以致中国当时赴日本和海外留学成为一种潮流;

        以1898年康梁的“戊戌变法”为发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才开始以“激进方式”,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匆匆疾行,开启了我们现代化的宪政转型探索之旅。只可惜,“戊戌变法”只是以知识精英群体为主导、依靠一个手中无权的年轻光绪帝一起进行的一场政治变革,“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只进行了百日,因官僚集团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中国的第一次仿照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政改革的政治尝试,最终功败垂成!后来1911年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变迁,清室暗然下台,终于结束了皇权帝制,在亚洲创建了第一个共和体制,虽然建立后的中华民国的共和体制,有点过分超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命运多舛,但毕竟给东方的古老中国,带来了新的曙光。在这之前“帝国情结”却始终伴随着我们,直至皇权的覆灭,而我们长期在历史隧道的黑暗中蹒跚前行…

      而近代15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就开启了航海地理大发现的序幕,西方民族开始向海洋进行大胆探险开拓,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发现了许多未知的大陆(如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而英国的库克船长1770年发现澳洲大陆等),并最终把它们联在了一起,从此出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波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让欧洲走出了近千年的“中世纪”,把欧洲从被天主教会“神权”束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此,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尤其英国从1215年的“大宪章”为起点、至1688年“光荣革命”限制王权的制度创新,终于让“王在法下”的一整套宪政制衡体制牢固建立,首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先进政体,这是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个伟大的制度创新,任何赞誉评价都不为过。以及后来兴起的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凡此种种,近代的英国引领着欧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并不断进行思想变革和制度创新,引领着世界的前行…

        京城历史场景的行走,使我不断涌起:发思古之幽情,抒历史之感慨…

        现在京都古城的面貌,巳是日新月异,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转型之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前行的路上,还时时会有历史的曲折反复…

        在行走历史场景和古迹中,我的内心,北京自然风景中的香山,却也一直在呼唤着我;我曾经在青年时代的一个春天,第一次来过北京,并因为阅读过一篇介绍世界级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香山设计建造了一座建筑典范的“香山饭店”的文章,而登上香山寻寻觅觅,并找到了它,这是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那依山而建、白墙灰瓦、风格独特的范式,优雅地座落在“香山之怀”,它似“凝固的音乐”,尽显建筑之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而现在,却因香山那绚烂红叶所散发出的烂漫气质,使我心心念念、萦绕在心;终于在京都旅途的最后一天,如愿又见香山,来到这里;(文章待续)

(2020年11月18日开始行走北京,至25日结束,共八天,该文12月31日写作)

       

相关文章

  • 京都の秋

    11月,京都城内城外又开始被红叶点燃。 在京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叶剧本。我们也尝试用镜头记录下流水账,试图描绘这...

  • 京都.寺.秋

    多年前对京都惊鸿一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常年生活在亚热带的人对于秋的执念,就是看看变黄的树和变红的叶。...

  • 漫步京都五、京都的秋,那漫山遍野燃烧的火

    五、京都的秋,那漫山遍野燃烧的火 我连续两年在十一月二十日前后来到京都,就是为了一再目睹京都的秋。日本人计...

  • 京都秋末:红色的漫游

    从京都回来很久了,然而身心好像还飘荡在那片深红色的重重町坂,这次是第二次去,赶在红叶季,上一次是夏季。两个季节,两...

  • 京都,京都

    突然就和闺蜜婕来到了京都,只因为我们的香港二姐和几个死党在这里有一间小屋子,而今年的枫叶正在慢慢染红。 对日本的记...

  • 岚山:船行山水间看红枫

    岚山有着“京都第一名胜”之美誉,春看樱花,秋观枫,是京都的热门观光地点,岚山的赏枫时间一般在11月左右。 早年留学...

  • 2019-02-04

    春的花事 踏青爬山、清明螺、春笋 静谧午后的小时光 初夏京都的紫阳花之约 夏 秋 冬

  • 正阳门城楼的美说也说不完

    转眼已至9月中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北京都算进入了秋。 郁达夫在1934年8月写了篇《故都的秋》...

  • 美的追求 19 苏曼一下愣住了,手从秋硕的臂弯处抽出

    上集回顾 周末,苏曼还是跟着秋硕回了京都。在院子门口遇上了秋硕的爸妈。“妈,你身体怎么样了,生病了还不好好歇着。”...

  • 门外汉眼中的京都

    因为对京都的向往,这半年读了好几本京都的书,而这一本我最喜欢。舒国治写京都的水,京都的旅馆,京都的长墙,京都的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京都的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zgmdtx.html